在1931年发明日冕仪以前,人们只能在日全食时观测到日冕,因为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左右,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在平时,地面上大气的散射光和观测仪器的散射光,会大大超过日冕本身的亮度而将它淹没。那么,天文现象为你解答日冕为啥要采用不同的仪器进行观测?
观测
通过X射线或远紫外线照片,可以看到日冕中有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这称为冕洞。
日冕辐射的波段范围很广,从X射线、可见光到波长很长的射电波,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仪器进行观测。
在1931年发明日冕仪以前,人们只能在日全食时观测到日冕,因为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左右,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在平时,地面上大气的散射光和观测仪器的散射光,会大大超过日冕本身的亮度而将它淹没。日全食时太阳光球被月球遮住,大气和仪器的散射光随之减弱,这样就能很方便地观测到日冕。尽管日全食的机会不多,天文工作者仍作很大努力把仪器装备运到发生日全食的地点去从事观测,这是因为有一些观测(如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和研究外冕等)只能在日全食时进行。平时要观测日冕,必须使用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仪器散射光的日冕仪。为了克服大气散射光的影响,必须把日冕仪安置在高山上。不过用日冕仪也只能观测到内冕,而且只能得到白光日冕的部分信息。由于空间探测事业的发展,人们已将日冕仪放在火箭、轨道天文台或天空实验室上进行大气外观测。这样,不仅可以观测日冕的可见光波段,而且可以对紫外、远紫外和X射线辐射进行探测,同时也能在行星际空间对太阳风取样。有几个射电波段的辐射能够透过地球大气层,所以在地面上可用射电望远镜对日冕作常规的观测(见太阳射电)。
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J.C.詹森在印度对一次日食进行观测时,曾对日冕谱线进行了记录,并将记录寄给了英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诺曼洛克伊尔,他是一位公认的光谱学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洛克伊尔认为这些谱线意味着在太阳大气中存在一种未知的新元素,他将其命名为“氦”,这个称谓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太阳”,也就是“太阳中含有的元素”的意思。不过,这论断没过多久就被推翻了。
1895年,苏格兰化学家威廉姆雷姆塞发现在地球上同样存在“氦”。而“氦”是已知的唯一一种最先被发现于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的元素。
1931年,法国天文学家博纳德弗第南德李奥特发明了日冕仪,这一发明使人们在阳光普照时也能够对日冕产生的光线进行观测。在这一仪器的帮助下,我们最终发现日冕是太阳的一部分。当时,人们在对日冕进行研究时发现,日冕产生的谱线并不属于光谱中的某一范围。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