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的时候,对于需要长时间等待的事情,我们总是喜欢说一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到头么?”而如今,猴年马月就将到临。
那么,猴年马月的来历是什么呢?猴年马月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猴年马月,汉语成语,为“猴年闰腊月”或“猴年十仨月”的误传,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样一个变化的周期内就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有12次,月亮每圆缺一次为一个月,12次圆缺就是12个月,12个月就是阴历的一年。在这一年的12个月中,有时有6个大月,6个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共354天。
有时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天。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回归年短了10多天。这样,三年的时间就短了30多天。为了和气候的变化周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就叫闰月年。这一年有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或者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
其实每年都有一个月是马月,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大致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根据干支历法,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这样一来,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十二年就有一次。猴年马月也指日可待了,从语言逻辑上讲,凡是说要等到猴年马月的事情,到了这个农历月就该成功了。
例如2004(农历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从6月5日开始直至7月6日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马月”,下一个“猴年马月”是2016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的甲午月。
“猴年马月”这个词语究竟最初是怎么来的,已不得而知。
一种说法是,这个词语中的“猴”,本应为“驴”。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驴年马月”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而言),农历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纪年,其中没有驴年,遂也称“猴年马月”。
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着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
“猴年马月”的来历无从考据,这个词义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讹传讹,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但是对于猴年马月的来历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
“猴年马月”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借此期盼想实现的事早日到来。对于2016年即将到来的“猴年马月”,有网友就表示,感觉很多等了很久的事,就要有结果了。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