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想要了解》》仰韶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其次,也是沿用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河思想的结果。纵观清代治河,可以说是潘氏这一治河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如在清代治河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突出地位和影响的着名治河专家靳辅、陈潢,他们不仅十分崇拜潘季驯的治河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还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他们主持治河的十余年中,不仅堵塞了大量决口,还整修、加固了黄、淮、运两岸的千里长堤。
清代治河,重视堵口,其作用和影响也是显着的。
首先,减少了黄河下游发生改道的几率。这从下面一组数据中不难发现。据《人民黄河》统计,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的276年中,黄河决口改道达456次,其中大改道7次;而清初到鸦片战争(公元1644年~1840年)的196年中,决口361次,未发生一次大的改道。只是到了清末,黄河才发生了铜瓦厢改道。清代黄河,已处于“明清故道”的行河晚期,河床淤积加重,决口增多,在封建社会那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改道却相对减少,与其重视堤防堵口不能说不无关系。
其次,促进了黄河防洪技术的发展。鉴于决口对漕运的严重影响和堵口的不易,清代的防洪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在清代,除对黄河的水文、水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外,在堤防、险工的整治、加固、管理以及汛期的防汛抢险等多方面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抢险堵漏。汛期洪水时,由于堤身有隐患,常常发生漏洞险情,若抢护不及时,稍有疏忽,及易造成大堤溃决。清代不仅已能够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而且还能针对漏洞险情发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及时抢护,以避免溃决。清人所提出的漏洞探摸技术及外堵、内堵的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借鉴。
当然,也应看到清代堵口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堵口工程花费巨大,也为河败滋生了土壤。“黄河决口,黄金万斗”,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谚。另外,因决口频繁,又难以及时堵塞,对下游两岸人民来说,决口所带来的历史性灾难并未有所减轻。黄河,一直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第二大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关于黄河地区的故事有很多,也有大量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了解开发,与研究。本期的地区文化带你去了解黄河决口,黄金万斗的河工堵口。
你可能也喜欢:
奇特的风俗习惯!云南十八怪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