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历经干辛万苦,跋山涉水,或攀行于山间鸟道,或挽舟逆水而行,络绎于徽州的古道与溪涧的移民,及至与山民交处,则悉听乡规民约,不敢肆意逞强作乱。看来,地理环境上的易守难攻特性也奇迹般地反映到了文化习俗上。
由于山限壤隔等恶劣生活环境,养成了徽州人“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的习性。《徽州府志。风俗》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其家居也,为俭啬而务蓄积。贫者日再食,富者三食,食惟馆粥,客至不为黍,家不畜乘马,不畜鹅鹜。其啬日日以甚。”“女人尤称能俭,居乡者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
黟、祁之俗织木棉,同巷夜相从纺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徽俗能蓄积,不至卮漏,盖亦由内德矣。”可见,勤劳俭朴乃是徽州传统习俗之精华所在。
山高滩急的皖南山区环境又锻造了徽州人团结互助、尚气好义的风尚。《歙问》指出:“(歙)人尚气节”,“宁甘斗讼,好义故争”。
《祁门志·风俗》说祁门人“尚气好胜,事起渺怒,讼乃蔓延”。《婺源县志》则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尚气好义”之习的两面性:“厥坚刚,故用之善,则正直,为高明,为风节。用之不善,则为忿戾,为褊固,为狷急。”可见,尚气节,重帮助,能聚合,又是徽州民风之一大特征。
其次,四通八达的水系,养成了徽州人面向外界的开放的社会心理。
如果说闭锁的山地容纳着尚气好义而又勤劳俭朴的人们,开放的水系则载着山地难以容纳的治世求生的人们走出大山,走向外地。如果说崇山峻岭是徽州的天然屏障与易守难攻的自然城堡,那么四通八达的徽州水系更是完全为我所识、为我所用的绿色通道。
从水道分布来看,梅溪、麻川河、徽河、杨溪、绣水北流由青弋江可入长江;清溪河、横江、率水、丰乐河、扬之水、富资水东流由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直到东海;阊江、婺水则西流连接鄱阳湖。这些四通八达的水路是古徽州与外界交往的主要交通渠道。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因为徽州的山高路阻,徽州的水流有高屋建瓴之势。滩高流急,河道曲折,暗礁累累。这种运输通道非土着居民不识其深浅与险夷。往往涨水时小舟载二三十石运输;水稍浅则载不过十几石;有时不能用船,只得以木竹筏代舟,所载不过数石。
上水时须背纤,前拉后推,口呼号子以互相配合,虽严冬不避。由于这样一种特殊自然条件,徽州人养成了有面向外界开放而不闭锁的社会文化心理。他们广交四方朋友,博采众家之益,民风民俗不断在学习与交流中融会贯通。可以说,徽州民风是古典与现代、闭锁与开放、内隐与外显的和谐统一。
你可能也喜欢:
走在路上都提心吊胆的中国十大暴力城市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的简介
四川文化名人,古代四川名人有哪些?
揭晓:中国农业大学最好就业的专业排名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