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森林号子是长白山地区伐木工人抬木头的时候经常唱起来的一种歌曲,号子是人们在抬木时自然而然发出来的一种呼声,由于如今森林保护,所以抬木头的活动越来越少。那么,大家对于这种长白山森林号子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吉林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由于长白山森林号子始于本土的民间劳动生活,发展于茫茫的长白山林海各采伐团体,经过一个又一个“杠子头”不断地加工传承,使得森林号子成为森林采伐帮集体使用的文化,又凝聚着“号子头”独特智慧的一种文化成果。这既代表了森林采伐工人集体的思想情绪,又传承了每一个号子领唱人这个创作主体人充分的个性。长白山森林号子的重要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类学、民俗学价值
长白山森林号子以长白山里从事伐木、抬木、运木生活为背景,是人们在从事艰苦而危险的体力劳动时发出对生活的呼声,使这种文化具备了重要的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价值。在这里既能看到人类在同残酷的大自然打交道时的背景,又反映出人类关爱亲人,吃苦耐劳的种种思想情绪和美德。如不许女人靠前,表达了男人们能吃苦面对生死,不让亲人和弱小靠前的思想美德。这种号子全面、深刻、生动地记叙和保留了长白山区人类的生存观念和文化传统。
独特的艺术价值
长白山森林号子是集东北民间小调、民歌、秧歌帽、二人转说口之大集,许多号子王往往也是这种民间艺术优秀表现者。他们又通过自己抬木亲身体会而产生了号子,于是使号子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韵调。更重要的是它有号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它是每一次抬木的感触所发,表达了人每一个时期的心理状态,记录了人复杂的生存背景和空间。可以说,长白山森林号子是研究长白山文化和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之本。
人类精神和谐的重要资源
长白山森林号子歌是研究人类生命结构的重要资源,很有科学价值。同时,森林号子真正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典型性、代表性。劳动创造了森林号子,号子本身又记载了人的生存历程和生存形态。号子产生在人抬木受重压时吟出的一种声音。人在重负下发声,这是人生理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精神的需要。号子对人生命的构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和谐意义,它是人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时产生的结果。抬木唱号子对身体有好处,是人体自然结构的需要,是人生命运动的一部分。起号时,号头有时是一句指导性,如“哈腰挂呀”;有时是直接一个字“嘿”或“咳”,这都是人在受重时的自然抒发。
很多伐木工人是闯关东时来到东北的,他们相依为命,把森林当作自己的家。他们用号子喊出自己的孤独,又喊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长白山森林号子这美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包含着一个个深刻的人类生存故事,传承着人类生命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发掘、抢救和保护长白山森林号子不仅可以丰富吉林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长白山森林号子的主要特征
1、多样性:除了以抬木为主要代表的《抬木号子》外,还流传着《上跳号子》、《捞木号子》、《拽大绳》;内容多样:唱词中既有民间谚语、成语,又有许多俗语、俚语等地方方言;还有人生哲言箴言,故事和传说小帽等等;动作多样:运木唱号子,唱的人步伐一致,但手、腰和步伐优美奇特,给人以一种在负重的场景中悠然而生的动作美感。
2、创造性:长白山森林号子是一种抬木人即兴创作的歌谣。由于往往见景见物即兴而发,所以保留了诸多“号子王”独特的创造智慧。如反复描写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但不枯燥,不显得重复。这主要是号子通过对调的高低、粗细、长短、大小进行调节,满足了听众的心理,产生了迷人的韵律。而且,虽然韵律固定,但由于富于创造性,所以百听不厌。
3、民众性:长白山森林号子是长白山伐木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常说,森林里如果没有号子,长白山就没有了灵气,这话一点儿不假。这种号子声时时飘荡在长白山人的生活中,已经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中难忘的曲调。
长白山森林号子的代表作品
长白山森林号子主要包括《串坡号子》、《归楞号子》、《上跳号子》、《拽大绳》等。《串坡号子》主要是在山场子上(伐点)把伐倒的大树归到爬犁道上时唱的号子。这类号子在深山老林的雪原里进行。山里孤寂无人,处处是山涧和陡坡,《串坡号子》充满了“提醒”性;《归楞号子》是在林场山下进行运木抬木时唱的。这种号子着重表达了林业工人把原木运下山后的一种喜悦,并对一些围观的人来抒发自己的愉快,有时免不得带一些挑逗和对话。由于号子的灵活多样,往往也会调动起众人的情绪。
所有的长白山森林号子都在号子头领唱之后,众人以“嘿哟”或“嘿嘿哟”等声接号,这也成为号子的独特形式和特征。而被称之为水上歌谣的川江号子也是如此,那就是对接号的人来说,号和行为要统一:就是在发出“接号”的号声之后,步伐和身体的扭动要符合韵拍,这是长白山森林号子的重要特色。这种接号完全来自于人身体在负重情况下的自然的统一,也是负重前行的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森林活动使每一个抬木人必须要会喊号、接号并运用号子去工作,这是一种自然行为的歌声。
您可能也喜欢:
后起之秀“淮剧”的艺术特色文化
古老的艺术气息--北京皮影戏
古代音乐“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文化
边打边舞的京西太平鼓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