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骑楼建筑
骑楼,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里,随处可见,是这个地区和城市的一大特色。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这些临街的商家,营业店面连着骑楼,楼上住人,家用、商用、公用合而为一。至1932年,新城区构筑起了四横(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一纵(思明南北路)为框架的格局,一直到1980年厦门为经济特区以后,这一框架才被突破。骑楼为厦门人民服务了六十年,在厦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厦门市区虽扩大了好几倍,当年的新城区变成了“旧市区”,而新建成的城区再没有建造骑楼式街市,可人们依然想念向往骑楼,因为骑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温馨和好处,难以割舍!
到骑楼下,找个熟人,就地架起小茶几,泡起茶,聊起天,说了许多鼓浪屿别墅里的人和事。此刻,人与人零距离,温馨自然,表现了厦门的地域人文优势,这在北方的街市上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看到。三巡乌龙茶下肚,疲劳顿消,精神焕发,步履轻盈地回到住地。
走在骑楼的商店都向你敞开胸怀,任意挑选,合意就成交,不合合意转身就离去,形成了一种随意的默契,没有任何人对你说三道四,反映了人与人的那种互信。
风雨季节,骑楼为行人挡着风和雨;炎阳九夏,又是骑楼为行人挡着阳光和暑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蒋军飞机天天来光顾,不时打串枪下个“蛋”,扬长而去。聪明的厦门人,把骑楼的廊柱连接起来,筑成胸墙,“五脚气”变成了“宽战壕”,商家照样做生意,行人照样购物论价,骑楼成了安全港功莫大焉!
如今的骑楼,依旧商意浓浓,温情脉脉。有时还是待茶接风的场所,朋友端着茶,吃着饼,旁若无人,还望着匆匆而过的行人,直至万家灯火,站起身道一声谢谢,去疲劳,装着惬意,摇手而去。骑楼,成了新时代交际应酬的场所。
正因为如此,众多商家认识到骑楼下的商机,把众多商品搬到骑楼边,招手、吆喝、鼓掌、试用,千姿百态,热闹非凡,“五脚气”里的商业氛围十分浓烈,久而不衰,表现当今厦门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时代的一种特性!保护骑楼,不就是保护了厦门人的一份心情,一种文化吗?
可能你也喜欢: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