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夹弦是中国汉族的戏曲之一,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山西及河南等地,两夹弦流传到各地后,被当地的人民用属于他们的地方语言进行演唱则变成了不一样的两夹弦,经过多年传承及改善,两夹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本期的山东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两夹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两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两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文场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它类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以发出双印,音量较大,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乐器有二胡、矮秆坠胡,有时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拨弹乐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叶琴、与山东拉魂腔所用相同,现已改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乐器有竹笛、笙、闷子等。
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柳子戏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两夹弦创作(或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使两夹弦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两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剧目相关,行当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它行当也多是仿制其它姊妹剧种。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