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
佛乐
千山佛教音乐有别于其它寺庙音乐,其特点是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曲调豪放粗犷,感情激昂。它既有浓郁的的宗教色彩,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千山佛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其中声乐部分又分为“禅乐”和“应付韵”两部分。“禅韵”的特点是用打击乐器伴奏;“应付韵”是用笙管乐器伴奏,多用于放“焰口”。
千山佛教音乐在诵唱形式方面也很丰富,有独唱(“赞头”、“起腔”)、合诵、直唱、韵白等,大都是由“维那师”领腔起调,众僧应合。“直唱”是佛曲中独具风格的一种唱法,有歌唱型和半歌唱型两种。“歌唱型”的旋律比较强,“半歌唱型”的近于说唱,在“焰口”中应用较多。
千山道教音乐,则是康熙年间,从铁刹山刘祖传入无量观,后经来自梨园世家的两位阚氏道士加工,创作出了“东北新韵”六小韵、十三大韵和走马韵等400余首乐曲。新韵可以从韵类和词类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从韵类上分:大韵、小韵、走马韵、忏悔、诵经调;从词的内容上分:(1)阳韵,也叫神韵,如《柳含烟》。(2)阴韵,也叫鬼韵。
千山佛乐的演奏,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乐器和鼓、铙、钹、铛子、铪子、铃杵、大磬、小磬、木鱼、撞钟等民族打击乐器、法器所组成,分为铙钹法音、诵唱曲和器乐曲三部分。
道乐
千山道乐,是由箫、笛、单(双)管、笙等管乐器和钟鼓、大磬、引磬、铛子、铪子、撞钟、木鱼等打击乐器、法器相结合进行演奏的。
代表作品
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僧人到营口、长春、哈尔滨建寺,同时把南方韵带到东北,此后,南方韵在寺庙中广泛流传,久而久之,东北各寺院能诵唱传统北方韵的僧人越来越少。北方韵从曲调上可分为赞子和散韵两类,其中散韵部分已基本搜集完备,惟有赞子搜集甚少,估计不下八十个,但目前仅搜集了三十个左右,如《斗宝天下同》、《挂金锁》、《五方界》等。千山佛教笙管乐目前仅有几个居士尚能演奏,曲目大部分失传,保留至今的不过20首,如《鸾凤鸣》、《天尊韵》、《三皈依》等。
传承意义
千山道教采用的是东北新韵,除千山道观外,东北各道观使用的都是东北新韵。由于“北韵”的有些曲牌仍处在由一些老艺人的口口相传的形态之中,其中很多曲调已经失传,而现如今有些曲调也濒于失传。就目前发现和收集到的寺庙曲牌数也不过几十首,与原有的所知数百首可谓是相去甚远。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老艺人曾带着千山寺庙音乐到东南亚一带演出过,所到之处,都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他说,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精华必须加以保护,而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人力对千山寺庙音乐进行了深入调研,深入千山等周边地区联络民间老艺人,挖掘整理相关文字及音像资料,并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传承技艺。还专门召开了多次民间艺人座谈会及专家论证会,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开始实施,将千山寺庙音乐正式提上保护日程。
不过,虽然千山寺庙音乐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外界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传承和发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的寺庙祭祀活动渐渐变得简化,造成寺庙音乐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十几个乐班一同上阵演奏的场面已经很少了。
缺乏展示的平台,再好的音乐形式也会萎靡。而且,一些颇有造诣的寺庙音乐演奏者,有的因为年事已高退出了前台,有的僧人与居士也相继离世,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承,对寺庙音乐的流传也是一大冲击。
同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对寺庙音乐的兴趣变得淡薄,愿意欣赏的人在减少,可以演奏的人有的也不专注于演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对千山寺庙音乐进行深入调研,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来发掘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底蕴,彰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可能你也喜欢:
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的妈祖信俗
澳门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妈祖文化
福建文化遗产有哪些,你知道吗?
至今不衰的苏州评弹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