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时河南阳翟(今禹州)人褚澄,进一步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隋唐之际,河南籍的医家甑权(扶沟人)、孟诜(汝州人)、崔知悌(鄢陵人)、张文仲(洛阳人),在国内享有盛誉。宋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攻下派”的代表;河南许昌人滑寿,其在经络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还有王怀隐、郭雍、王贶等,对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清时期,固始人吴其浚编着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植物志《植物名实图考》;孟津的平乐郭氏正骨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技术,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宝库。此外,还有大批长期在中原地区从事医药活动的大家,如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家皇甫谧,唐代着名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医采药,着书立说。
中医药名胜遍布于中原
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药方洞、药王庙、十三帮会馆、神农涧等名胜古迹及开封“针灸铜人”都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在仲景故乡河南南阳,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在清代建造了医圣祠。医圣祠作为供奉、纪念张仲景的场所,每年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既有医药学家的朝圣祭祀,义诊施药,也有医林会馆的学术讲堂、座谈交流,还有当地百姓祭拜问药,祈福纳祥,亦有儒家文人的赋诗颂歌,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国外的医家学者还专程到南阳拜谒医圣祠,将此称之为“归宗”。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
道地药材盛产于中原
河南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盛产2780多种中药材。产于焦作(古代为怀庆府辖区)的“四大怀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周代开始,历朝都将“四大怀药”列为皇封贡品。明清以后,怀药贸易日趋昌盛,在全国各地开辟药庄,建立商号,举办怀药大会,“怀庆会馆”遍布多个省区。在怀药的栽培、炮制、经营和贸易活动中逐渐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此外,禹白芷、裕丹参、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连翘、冬凌草、柴胡等,药材道地,质优量大。
河南又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禹州就有中药材交易活动和医家药商的汇聚,明洪武年间形成规模,清乾隆年间,药交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药帮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业内有“药不过禹不香”之说。
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现在,河南的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你可能也喜欢:
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具有历史价值及魅力的汤阴跑帷子
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
信阳民歌历史溯源及旋律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