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身处海滨,这里的人们就因地制宜,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进行生活生产。海洋中常见的见的恐怕就是贝类了,在沙滩上仔细找找就能发现他们的踪影,而青岛人更是物尽其用,发展出一套贝雕的工艺手法丰富着青岛文化。
青岛贝雕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工艺为表现手法,是以珍稀螺壳为原料,利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产品。
主要有挂画、首饰、纪念品等,表现的内容有花鸟、人物、山水、静物等题材。青岛贝雕产品曾荣获国家旅游局的“天马”金奖,中国工艺“百花奖”银杯奖。
青岛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种贝壳为原料,借用贝壳的天然色彩、纹理和形体等固有的特点,因材施艺,经过设计、选料、破形、粗磨、精雕、组合等工艺制作而成。贝雕艺人们以巧夺天工的技法,雕、贴、喷、画并用,汲取传统的国画章法,借鉴牙、玉、石雕等多种技法,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富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画。
青岛贝雕贝壳的种类很多,色彩和纹理多样,有的还是反光体。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贝雕巧妙的将人与海结合起来,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
贝壳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5000~6000年前,我国沿海地区及其附近岛屿,生活着众多的原始人群,他们居住的地方后来都堆积有大量的贝丘,贝丘中有蛤蜊、鲍鱼、海螺、等20余种贝类化石,还有许多贝壳上有钻孔,显然曾经作为装饰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有关巫觋的墓葬,还发现有三组用蚌壳摆塑的动物形象。
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这就是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还出现了马饰、车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
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甸”,这种工艺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
青岛贝雕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螺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2年,青岛贝雕工艺品厂成立,开始进行专业的贝雕制作,并不断总结经验,使青岛贝雕得到了快速发展。青岛贝雕技法多种多样,调、贴、拼、接、粘、画并用,借鉴了木、玉、牙雕和国画等技艺,使其花样繁多、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层次分明,风格独特。
你可能也喜欢:
委婉缠绵的戏曲淮红剧
民间传统武术—何家棍
独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