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番是主要流行于福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加上福州方言的点缀,更加具有地方色彩。福州十番是十种不同的乐器相结合,曲调悠扬,为民间群众喜闻乐见,传承至今日,让人们充分认识福州文化的厚重积淀。
民间趣味十足的“十番”,是福州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苑,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波澜起伏的曲调,奇妙的音乐,长长的行进的步伐,让人充分认识到福州厚重的文化积淀。
“十番”也称“十欢”,俗名“十欢伬”,又名“十番锣鼓”。它由民间龙灯舞演变而来,一般是指笛、管、箫、弦、提琴、尝锣、云锣、汤锣、檀板和大鼓十种,“番”是番轮更替的意思。实则凡可携带之器乐,如小锣、金锣、铙钹、号筒、狼串等均可纳入。
“十番”是众乐合奏,以金革为主,丝竹辅之,其调高扬动听。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之一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数十番。”闽山庙旧址在今鼓楼区衣锦坊,郑洛英是乾隆初举人。
传说,福州“十番”的组合,始于茶亭乐器店的工人自娱自乐的小情调。它没有曲谱,完全靠的是十几名演奏者之间的默契。清乾隆、嘉庆年间,以茶亭曾金利锣鼓店工人曾畴官为主,引导成立了“大罗天”一社,他们初名“鼓板合奏”,后来又逐步拓展开来。
从清代至辛亥革命间,福州“十番”长盛不衰,先后有听月楼、普天乐、乐乐乐、新听月楼、赌綦山庄、五音乐社等群众组织。它流行于民间,开始多为迎神赛会舞龙灯等凑热闹,为群众喜闻乐见,后来逐步参入婚丧喜庆的队列。
每逢乐社节目上演,台上,各路班社鼓乐齐鸣、龙虎争斗、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沸腾,如痴如醉,想想这热闹的场面,高亢悠扬、明快流畅的曲调似仍在坊间,从来不曾流散。“十番”演出时,演员着一式服饰,或半接衫,或白丝衫,或纺绸衫,或广洋衫,皆为长袍,后改为中山装。十番音乐的曲牌,每首都有一定的内容,描述一定的意境。
1922年与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度赴港演出,“十番”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如今,我们依然能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欣赏到以陈英木为代表的福州台江区“十番”乐队的精彩演奏,但随着曲终人散,仅靠当代的高科技手段录音录像等,是不能满足人们对最原汁原味的十番音乐的欣赏的。如何让最原汁原味的风格传承下去,已经成为老一辈艺人无法释怀的心事。
你可能也喜欢:
江苏宿迁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特别的
江苏盐城结婚习俗有什么?
具有当地风情的宁夏结婚习俗
宁夏春节习俗知多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