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法
齐针:蒙古语称“梯格太”,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常用的针法,这种针法,组织线条排列均匀,齐整。绣法是起落针都要在纹样的外缘,线条排列均匀,不能重叠,不能露底,力求齐整。
莎玛拉柱敖由乎:汉语叫散套,是常用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不同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皮头,皮皮、在每一个刺绣小单位中分批刺绣的层次,术语称“皮头”),针法相嵌。能够很细致地表现花鸟的生动姿态。其刺绣步骤: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内长短参差,挂针紧密。第二皮是“套”,线条等长参差,挂针是一针间隔一针的稀针,一般第二皮的线条与第一皮颜色有区别,显得色彩丰富。第三皮线条与第二皮相同,但要嵌入第二皮线条之间与第一皮相压。最后一皮边缘要绣齐,线条排列要紧密。
施针:常用飞禽走兽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次加密,便于镶色,刺绣线条排列自然,组织灵活。
套格其呼和莎嘎拉夫:汉语称接针,用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套格其呼是以同等距离的点连成条形虚线。点与点之间距离相等,而莎嘎拉夫则点与点之间没有距离,看上去是整齐的一条线。皮料和毡料底子贴花用套格其呼针法。
敖日雅马拉:用汉语称为“打子”,即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之为“打子绣”。绣法是:上手将线抽出,下手移至底布面,把线拉住,将针放在线外,把线在针上绕一圈,即在近线根上侧刺下,将线圈贴紧绣地,收紧在针尖上,下手还原,将针拉下,布面即呈现一粒子。妇女们常用这种方法绣鸟的眼睛、花蕊等,效果良好。
莎吐兰敖由呼:这种针法主要是表现“退晕法”。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外向内进行。刺绣步骤:第一皮接线外缘用齐针排列,第二皮用同种色减弱的色相丝线,针迹要衔接前一皮线条的末尾,以后各皮类推。也可以由内向外顺序进行,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内向外有规则地进行。丝理方向一致,皮头相互衔接。牧民采用这种针法较好的表现了“退晕法”效果。
4、艺术特色
朴素而鲜艳的色彩
蒙古族刺绣花卉很喜欢用召庙中建筑彩画的“退晕法”,使花卉层次鲜明而协调,虽然是红花绿叶,但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激。使用“退晕法”来减弱对比色的纯度,而使其逐渐增加其色相的明度。使其逐渐过渡来产生明暗对比作用,以促使两种性格不同的对比色协调起来。这在刺绣晶中是经常看到的。
精心的设计、明快的线条
在绣男靴时一般用黑布或蓝色布作底子,用棉线以均匀的点来缝制,绣花图案密度大,大大增强了牢度,所以它特别耐穿,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朴素稳重的,色彩的统一别具匠心。聪明勤劳的妇女,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边构思、边设计、边创作。这种设计就是把所需要制作的各种刺绣晶在头脑里进行设想和计划,把这种设想和计划画成图案,把这种图案用不同的材料经过巧妙的劳动就形成了一件刺绣品了。不过这种图案一般都是在妇女们的头脑里储存着,它随时都可以变成各种刺绣晶。民间的各式衣帽和用品好坏有别,有的造型美观,使人喜欢,有的造型拙劣,使人看了一般。这些都是与人们的事先设计的好坏有关。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蒙古族刺绣与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刺绣艺术直接美化人民的生活,而刺绣图案的内容也是和生活、大自然分不开的。
从刺绣图案看有两种图案,一是自然形态的,一是几何形态的。自然形态的极其丰富,有犄纹、佛手和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雄狮、五畜、鸟类、蝴蝶、蝙蝠、卷草等。几何形态的有各种万形图案,回纹,以点、线、面、方、圆、曲、直构成的几何形态。这些都是从体验生活和继承古人的成果而获得的。
精细而粗犷的绣工、活泼的针法
蒙古族生活中,用毡和布里阿耳皮作底子制作的各式贴花鞍具、蒙古包和密缝毡子等都引人注目,这些贴花艺术其底料比较粗厚,用牛筋或驼绒线缝制。比如在白毡料上一般用驼毛线和马尾,在布里阿尔皮上一般用牛筋缝制,其针法主要是套古其呼,即用同等距隔的点缝制,这种方法和材料缝制成的贴花艺术自然给人以粗犷的美感。而那些用布或绸缎作底子的绣花则显得精细,其针法也十分讲究。
您还喜欢:
土家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歌
独特的土家茶文化简介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
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摆手舞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