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壮族,了解“那”文化

第一星座网 作者: 匿名5769人在看

壮族文化

  “那”文化与稻作文明
  壮族先民适应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形成了以“那”为符号的稻作文化。

  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带,都分布着冠“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最为密集。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等东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

  梳理“那”地名分布的地理范围可以发现,东起我国广东省中部,西至缅甸和印度中部,北至云南中部、贵州南部,南至泰国南部、越南中部和我国海南省,形成了一个“那”文化圈,也即稻作文化圈。

  稻作文明,是壮族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2012年10月,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最初的驯化地点,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由此得出“稻作文明从广西传向世界”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那”文化的内涵。

  “那”文化价值亟待发掘
  “那”文化是壮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多年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民族文化专家和考古专家相继对广西壮族“那”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那”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其中,广西隆安县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经考古发现,隆安县有独特丰富的“那”文化遗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稻作文明的标志文物。早在6500年前,骆越先民就在隆安县创造了大石铲文化,隆安大龙潭大石铲文化区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先进的稻作工具,出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水稻生产。

  目前,隆安县“那桐农具节”“红良壮族打铁技艺”“稻神祭”“壮族九莲灯”“壮族亥日”5个项目已经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桐农具节”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广西各地,弘扬“那”文化的活动异彩纷呈。尤其是每年“四月八”农具节,壮族同胞纷纷暂停生产,身着民族服装,举行祭祀、游街活动,用歌舞表达对土地、耕牛的敬仰感恩之情,颂扬辛勤劳作的精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推进“那”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工作。“‘那’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工作不要等,要‘两条腿走路’。”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自治区副代表唐仁健说,一方面加强研究挖掘,一方面加强开发和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擦亮广西的“那”文化品牌。

  “那”些地名,“那”些文化,迎来春天了。

  您可能还喜欢:
  黎族有趣的传统的游戏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表现力丰富的冬不拉艺术
  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展开全文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测你八字命定的财运、感情、事业:
八字精批
共有2条信息2/2首页上一页12

相关推荐

Alex 摩羯座本周运势详解2024.12.23-12.29Alex 2024.12.23-12.29本周重要星象狂月天时 每日12星座运势2024.12.24苏珊米勒 12星座本周运势详解2024.12.23-12.29第一运程 2025年属猪1月运程解析女孩取名字寓意好的字2024年 最旺女孩名字

编辑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