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当代流变
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三月三歌圩因“合会男女”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的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的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歌节活动又得了到恢复和发展,但其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歌圩活动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进入21世纪,歌圩成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政府层面上得到一定重视。各地文化部门在歌圩日组织“山歌比赛”等活动,持续举行十年并发展成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性延伸。
现代壮族年轻人也加入歌圩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他们通过网络发起“现代歌圩”运动,其中由“壮族在线网站”于2005年发起的“贝侬歌会”活动,经过几年发展,使乡野歌圩飘起壮语流行旋律。歌圩逐渐从单纯的民间行为变成“官、商、民、学、媒”共谋的文化形态。
壮族歌圩规模
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您可能还会喜欢:
葫芦笙,拉祜族的吉祥物
拉祜族之乐:吹笙起舞
佤族竹竿舞的初衷及舞蹈形式
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