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余有陈告诉笔者,他当时就面临这样的迷茫和矛盾,是古羌城负责人找到了他,才有了现在的能够安心钻研和传授技艺的环境。
“都知道茂县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但是人们前来观看的时候就发现很困难,传承人都是散落在民间各处,要短期内组织起来难度相当大,我们现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把传承人集中在一起,集中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集中在一起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打个比方说,茂县有释比,理县有释比,北川也有释比,茂县的不同乡镇各自也有释比,地域的不同导致文化也有差异,现在他们集中在一起,也成就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提高,这样在保护文化本身的同时也更利于文化的传承”。古羌城的负责人陈海元告诉笔者。
固步自封不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把各个项目的传承人集中在一起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在打开了个人思路的同时更是在丰富这个民族特有文化的内涵。
保护利用并重有效传承羌文化
众所周知,古羌文化传承千年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羌族文化在传承上都是口口相传,无法用文字来记载,这就导致羌文化传承体系很脆弱。
“现在这些传承人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如果不将掌握的技艺传承下去,说不定哪天老人过世了,这门技艺真的就永久失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余有陈感慨地说。
传承人老龄化是一个方面,在收徒方面也是困难重重。余有陈介绍说,在收徒上他们有相当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徒弟品性一定要好,要忠厚,善良,为人正直;其次要求徒弟要尊敬老人,尊敬师傅,能善待旁人;还要求徒弟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上天,感恩祖先。如果不能满足这几点要求,即使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能传授技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宁缺毋滥。
“同时,我们现在也会用到录音笔等一些东西,把授课内容录下来,供徒弟们在课下反复的听,反复的练。”余有陈告诉笔者。
余有陈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丝毫不差的传授给徒弟,把这些民族特有的技艺延续下去。”
“像余有陈这种情况的传承人我们这里现在已经有5人,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来我们计划吸收更多的传承人加入进来,打造一个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的平台,同时,能在一个地方观看如此之多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保护加传承的同时能够通过集中展演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双赢局面,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能够使羌文化保护和传承之路走的更长。”
您可能还喜欢:
讲究礼仪的东乡族饮食文化
水族饮食千挑万选的特色美食
历史悠久、古风犹存的东乡族刺绣
东乡族庄窠的房屋建造与形成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