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
在基诺族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内容都可以作为歌唱的内容,也包括自己的遭遇、思想情感等等,通过长期积累,有一些短小优美,内容感人至深的歌调就流传下来了,这种歌调一般较短小,词曲相应稳定,与汉族的小调相类似,但节拍节奏没有汉族小调(尤其是分节歌)那样规范。
相对叙事长歌以及随心所欲对唱的山歌,被视为一种短歌,此类歌调至今还没有相应的基诺语称谓,但它却是基诺族中流传最广泛、数量最丰富的一类歌调,我们甚至可以把它视为是基诺族中的流行歌曲。其中的内容,最多的还是表达爱情方面的内容,但不是谈恋爱时候互相对唱的情歌,是自我感情的抒发。
在短歌中,有的曲调名称是用乐器来命名的,但它不是器乐曲,都有歌词;如《响篾调》《谷杆哨调》《三弦调》《直箫调》之类。还有一些短歌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鞭挞,如《不害羞的女人》《嫁到嚜托莫瓦村的懒婆娘》,是对好吃懒做的妇女的嘲讽。
基诺族长期以来,受西双版纳傣族土司的统治,民国时期则是受到国民党的盘剥,傣族土司及国民党的政府曾在基诺族中委任了一些村寨头人作为他们的代理人,这些头人有的便作威作福,深受群众痛恨,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讽刺头人的短歌,以表达群众的愤愤不平的心声,如《哟皆、皆白当上了保甲长》等。
习俗歌
千百年来,基诺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它深刻反映着基诺族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由此而形成为各种各样的节日与习俗礼仪,在这些活动中演唱的歌调,我们称它作“习俗歌”;这是用汉语对此类歌调的概括性称呼,尚未有专门的基诺语词汇。
基诺族的“习俗歌”,也是民间歌曲中最丰富的一类。如春天的“备耕节”(年节),秋收时的“尝新节”,收割以后粮食入仓时的“叫谷魂”,起盖新房时的“贺新房”,结婚时的“贺新婚”,为青少年举行的“成人礼”,以及丧葬祭祀等。在这些节日或仪式中,都有着许多不同的曲调来表达着不同的程序和内容。
儿歌
儿歌,基诺语称作“绕古玛格嘞”,“绕古玛”是儿童,“格嘞”是歌唱,译意即儿歌。这些歌调,大都是晚饭后,由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男女儿童在村寨中心开阔的场地上娱乐时唱的歌,因此也把它们称作“玩场歌”(基诺语“阿得得莫”)或者“半大娃娃歌”。
基诺族的儿歌非常丰富,在基诺族民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每首曲子旋律各不相同,各村寨的调子也互有差异。仅1980至1986年间,省州县三级音乐工作者为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先后到基诺族村寨采集到的基诺族儿歌就达100多首,除去重复的以外,不同旋律及内容的也有近80首之多(很多村寨还没有采访到),其数量为云南26个民族的儿歌之最。
儿歌实际上就是基诺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所演唱的内容从周边的人和事直到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天上到地上,从山上到水中,从动物到植物,真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儿歌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单纯的歌唱形式,另一种是歌舞形式的“玩场歌”,为齐唱形式。
哄娃娃歌
基诺语称作“厄勒勒嗷筑”,“厄勒勒”是吃奶的幼儿,“嗷”是哄,“筑”是乖,意思是“把娃娃哄乖”,在歌唱中即是指“哄娃娃的歌”。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歌调,虽然旋律与歌唱内容有一定差别,但风格基本一致,调式相同。这种歌调委婉深情,娓娓动人,歌唱时速度与节奏较自由,歌词有奶奶哄孙子孙女睡觉时唱的、有妈妈哄子女睡觉时唱的。
劳动歌
在过去,基诺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刀耕火种”为特点的热带雨林山地农业,但是男子的狩猎和女子的采集,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反映基诺人民狩猎生活习俗内容的歌调,我们把它称做“狩猎歌”。对于基诺人来说,类似于汉族修建的古代长城。在基诺族的“狩猎歌”中,反映的内容还有捕捉动物的《支扣子》,也有的是对胆小的鬼和懒惰者的讽刺。
基诺族群众起房盖屋时上山砍伐树木,在把木料拉回寨子的劳动过程中,要唱起一领众和的《拉木歌》,以协调劳动的步调。
祭祀歌
在过去,与基诺族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基诺群众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同时也进行祖先崇拜,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要频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大都由祭司主持,基诺族民间中的祭司有两种,分别称作“白(be)劳坡”和“摩丕”。
基诺族的民间歌曲,在1980至1986年间,由省州县三级音乐工作者采集到的曲调共计有350首左右,剔除重复者外,不会少于240首,基诺族人口不到两万人,有如此丰富的歌唱曲调,名列云南各民族之前茅,这些歌调在基诺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千百年来基诺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今天,值得我们去认真进行研究。
你可能也喜欢:
德昂族独特的古老乐器:水鼓
德昂族的艺术文化“奇葩”舞蹈文化
独具特色的基诺族传统风俗文化
你所不知道基诺族文字与艺术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