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庐剧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表演具有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的特点。打击乐很丰富,所以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关注及重视并保存下来让他得以发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他那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特色。
唱腔特点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类似导板)、抹拐(类似扫头)、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或“吆台”)。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
庐剧分皖西、皖中和皖东三路,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西路唱腔高亢,假声较多,称为“山腔”。东路婉转抒情,称为“水腔”。中路明快朴实,介乎两路之间。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庐剧从编剧到导演,从作曲到舞美的设置无一不与兄弟剧种相同。至于演员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与其他剧种也没有根本区别。要说有区别主要是声腔。庐剧唱腔主要来源于民间,古庐州有门歌、秧歌、莲花落、搭汗巾等民间小调,大别山有山歌,巢湖地区有著名的巢湖民歌。
庐剧的唱腔就是根据这些民歌和小调加以提炼、升华、改良而来的,比较朴实,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韵味也十足。庐剧流行区的观众对这种唱腔爱听、爱唱,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很贴近。
【结束语】庐剧虽只有数百年历史,但它内在的人文精神、生活习惯、行为范式、言语传承、心灵契合却是多种因素的历史积淀、交汇、融合而成。从庐剧的产生来看,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其剧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的特点。
你可能也喜欢: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庐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本银生平简介
庐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兰简介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