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它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柳琴戏中的经典“台柱戏”分别又有哪些?一起来柳琴戏了解了解吧!
可能感兴趣》》柳琴戏和琴书是同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吗
柳琴戏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台柱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
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你可能也喜欢:
戏曲浅谈——柳琴戏的艺术特点与特征
最具代表性的柳琴戏剧目推荐及介绍
“拉魂腔”和“肘鼓子”的结合柳琴戏简介
华阴老腔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问题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