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坐
①、盘腿入坐(散盘、单盘、双盘皆可,不可挂腿坐或站立。若散盘、单盘时,屁股要垫高3-7寸,具体个人自行调整,舒适为宜。不垫坐久了会造成腰部酸痛,且坐时容易身体后仰。双盘无需垫高。身体自然放松竖直,不要强行挺直。打坐时不宜后背靠着坐,容易气血淤住。身有重病实在无法盘腿坐,可躺着结印(侧身躺、仰身躺均可。
②、当胸合掌,念四皈依咒语三至七遍:“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嘛雅,南无僧嘎雅”。发音:“na mo gu lu bei, na mo bu da ya, na mo da er ma ya, na mo sen ge ya”。
③、念三遍:“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只”。
④、念一遍:“祈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只慈力加被,消我业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妙法,早日成就,救度众生。”
⑤、黄布盖手(若出门在外,没有黄布,可用干净的毛巾或衣服盖手,结大莲花手印。具体手印:两手手腕相靠,左右大指尖和小指尖相靠,其余食指、中指、无名指弯曲,相距约一寸。结印后,双手肘臂自然下垂,稍微靠着身体两侧肋骨,前臂向上和身体成锐角(小于45度,不要离胸口太近,手印不要触胸。手印手指和手臂同一方向。
⑥、持咒
7坐上要求
①、持咒需金刚持,心念耳闻。金刚持重点在于心念耳闻,唇舌微动无声,自己听见,一字一句从心里念出来然后自己听得清清爽爽。这样可以避免昏沉或落于无记。忌出声持诵咒语,因为出声持诵伤气,默念伤血,金刚持则不会伤身体。坐上只管持咒勿停,不可说话。
②、持咒速度约30-40遍/每分钟,持咒以不急不缓为度,摄心为要。持咒时若心意烦乱,可将持咒速度念慢一点,关键是要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过,听得清清爽爽。打坐时间最少半小时以上,时间久一点更好,需每天坚持一坐。忌贪坐,一时高兴多坐,以后易退转。
③、座上只管心念耳闻,不要执着呼吸,舌头无需抵上颚。专心于咒上,顺其自然。修法时眼睛闭合上,若已习惯微睁也可,但不要睁眼四处张望,当一心持咒。
④、修六字大明咒,无需观想、观光、观字等。只依祖师教授,心念耳闻,专心持咒。坐中忌执着求见光见佛,有所求的心便是不对。忌有幻象时执取生疑,如闻妙香、妙音,生欢喜心等皆可致病。
⑤、座上想事情、妄念纷飞,觉察后立即心念耳闻持咒。刚修法时妄念很多,行者不可急躁,只要如法的坚持坐下去,一段时间后妄念会减少。修法是长远的事,要坚持。
⑥、有时坐上昏沉会念错其他咒语、手印合在一起或变形,发现后及时改过来就行。昏沉时可将眼睛睁开,大声持咒使自己清醒,稍后再闭上眼睛。
⑦、修法时身体有气感或酸、胀、痛、冷、热、麻之觉受,皆正常现象,此是气机发动,可无需理会,当一心持咒。(如反应严重甚至严重影响打坐,暂停打坐,建议找中医检查一下。
⑧、一般盘腿坐时会双腿酸痛,这是气脉不通之故,应尽量忍耐。若腿痛难忍,心实在无法安定,可稍稍挪动双腿。若换腿,动作需轻缓,慢慢来。不宜频繁换腿,最好不要换腿,动来动去会影响入定。腿痛是一关,过了这一关就好了。忌身体多动,必致腰疼,伸腰要慢,身体不必过于正直。
⑨、座上不可散开手印,若散开则算是下座。若手印在不自知情况下突然一下子弹开,那是气的震动,不要紧,再结起来,气足了是会有这种感觉的。⑩、坐上有痰要吐出,打哈欠、流眼泪、流鼻涕、打嗝、放屁,可一概不理,这是排病气。可事先准备痰盂并在手臂上绑好纸巾用来擦拭以免弄脏黄布。
8下坐
①、举手印于头顶上,念六字大明咒15遍,再念1遍发愿文:“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余下可依个人心愿再做回向,可多几个回向,回向自己及他人(或身体病患,或事业顺利云云。
②、回向结束后,头顶散印,然后准备下坐。
③、下坐后不能马上倒头就睡,要按摩身体,稍事行走活动后再睡。下坐后,应走动二百步以上,切勿立即搬重物。两小时内勿碰冷水、冲凉或饮用凉水等。
④、忌下坐立即解大小便,应上坐前事先方便。下坐后至少过十五分钟后才可以大小解,否则伤害身体很大。
9坐下观照正行
①、上坐修法是助行,下坐观照是正行。观照是观照念头起处,念头一起就觉察,不跟念头跑,如果妄念一直在心里盘旋,那就没有觉,可以用持咒来断念。
②、做事时不能不起念,佛性不是死的,能起妙用,但只是做事这一念,犹如别人在做,不于事生心而起贪嗔痴慢、立爱憎取舍、患得患失。正做事时,也不作做事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缘接物而不住着,如果做事时妄念纷飞可用断念法,喝断妄念一分钟再做事,如此精勤锻炼很能见效。
③、坐上修法和坐下观照要结合起来,平时于坐下一直放野马,时时处处执着不舍,跟境界跑,上坐时自然很难得定。上坐时有妄念也不要紧,也不要压念不起,关键是你是否在动脑筋想心事,那就不好了,不如法了。有妄念不跟它跑,还是把咒语听得清楚,妄念就自然随起随灭。
你可能也喜欢:
佛教名人大师:一行禅师经典语录
大昭寺前女子盛装祈祷,共庆藏地“七夕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