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部则认为色法仅有四大和心之实有,同时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无体”,否认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以及无为法之实有,虽不承认人格主体补特伽罗(梵pudgala)之实在性,却设定五蕴为轮回之假有主体。犊子部以补特伽罗为轮回之主体,与五蕴不一不异。另于大众部系统,一方面强调佛之超越性、绝对性以及菩萨之美德,认为“菩萨为了饶益有情,志愿往生恶趣”,又主张“心性本净”、“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是有”、“十二处非实”等思想。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期:
此乃大乘佛教开始公开流行之时期。时在佛历四百年至七百年间(约当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三世纪),此时期之佛法虽以菩萨思想为主流,然并未轻视小乘,或否定小乘。
此期之代表人物为龙树,于其所揭示“中论”思想中,一一批判所有设定实体法有之哲学思想,而认为现实经验世界皆有生灭去来之变化,故强调诸法应非实有,而是空、无自性。观诸法本性为空之绝对立场,称为“真谛”;承认世人所执着之相对立场,称为“俗谛”。此种空之理法,即为“缘起”;不执于任何一端之概念,故称中道。其佛身论乃“以观缘起即观法,观法则见如来”之大乘实相妙谛、缘起妙有之学说。
(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期:
时在佛陀入灭七百年至一千年间(约当西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此为大乘佛教分裂并行之时期。此时期对“成佛问题”分衍为二说:
(1)佛种从缘起,系于无漏闻薰中逐渐薰习而成者。
(2)佛性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故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入灭后八百年左右,印度佛教出现两大思想家,即无着、世亲兄弟二人,反对前期龙树中观派对于“空”之观点,依唯识说而构成现实人间之一切存在并非实有之观念论,立幻想虚妄之“遍计所执性”、相对真实之“依他起性”,和绝对真实之“圆成实性”三种,主张万有皆由吾人之识体所显现。此种识体之转变有三种: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期:
此一时期亦为佛教渐趋灭亡之时期。倾向如来本具之学者由于融摄世俗之神秘咒术,思想渐与婆罗门教之梵我论相结合,遂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之时代。
复因大乘佛教之兴盛,仰望圣者功德之崇高,及佛力无量、菩萨愿大、他力加持等各种思想勃兴,导致大乘佛教演化为密教。此期学者偏重追求即心即身成佛,偏失于大乘之利他精神。
佛历八世纪以来之佛教,外以婆罗门教之复兴,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等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至佛历十六世纪,佛教终灭迹于印度。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