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熙《太平府志》,大约宋代之后,十月节在中原地区褪尽铅华,代之而起的则是寒衣节的诞生。
送寒衣习俗,起源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说孟姜女新婚时,丈夫万喜良就被拉去修长城。秋风起,日渐寒,孟姜女思夫心切,缝制寒衣千里迢迢送到边关,听到的却是丈夫已经累死的噩耗。喜良的尸骨被埋筑在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而民间被孟姜女的故事所感动,每年在寒风料峭时,妇女都要缝制新的寒衣给亲人。如果亲人故去,则要用纸缝制寒衣,然后拿到坟头挂起来,祭祀一番后烧掉。
还有学者认为,送寒衣习俗起源于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当时的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当时送寒衣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而且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则哭十一声。
清代,虽系满人主政,但接受汉人习俗,尤其是京津地区沿用明代的旧俗。不过,此时送寒衣之俗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寒衣,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之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买回家后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
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引自戴永夏《风俗雅韵》)。
今日,送寒衣之俗依然盛行,不过,较旧时更为时尚化。如关中人不仅仅送寒衣,还有送“汽车”、“洋房”等。送寒衣,又添铜臭味;江南一些地方还给亡人送“别墅”、“小姐”,又添土豪味。令人啼笑不已。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