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年之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节会活动,而在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南涧地区就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南涧哑神会”,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就让农历节日大全为你介绍。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南涧县公朗镇盖瓦洒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盛会,四里八乡的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集聚在盖瓦洒村点燃篝火,吹起芦笙,打起歌,跳起哑神之舞,祈求平安、吉祥。
“哑神之舞”在彝语里叫做“热闷巴”,是一种风格古朴粗犷的傩舞,人们进行跳哑神的祭祀活动,寄托的是驱除鬼怪瘟疫、祈求清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愿望。
据了解,盖瓦洒村的彝族《哑神之舞》起源于宋代明初,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族人首领口传身授,延续至今。最初乃是严肃、沉重的祭祀活动,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加入了相当的生殖崇拜内容,后又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渗入了大量娱乐性的内容。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村民们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全村笼罩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夜幕降临时,大家齐集村中广场,点燃篝火,吹起小闷笛和芦笙围着熊熊篝火纵情地“打歌”。
按惯例,“哑神之舞”的表演者共9人,舞者身上涂满油彩,并戴上面具。1人扮成会头,6人分别扮成3对夫妻,其颈、腰、手、足均系有银饰铜铃等物,手持三须叉、战刀等古代兵器,2人则在后腰扎上荨麻,扮成孔雀模样。
舞者化妆时,用黑白二色将四肢画成斑状图纹,胸部和背部贴上或画上老虎图案。男女舞者以有无胡须和脸上有无胭脂区分,男大“哑神”手执五尺棍,二“哑神”持三角枪,小“哑神”拿一只横笛。
女“哑神”上装为彝族妇女的白衣裳青领褂,三个女“哑神”均握木剑,六个“哑神”都在腰间或胯间挂上铃铛。扮演孔雀的舞者则身披毯子或毡子,手执竹勺于头顶。
当村中的舞场处于高潮时,表演者在会头的带领下突然冲入舞场,顿时鞭炮齐鸣,唢呐四起,将整个篝火晚会推向高潮。大约十分钟后,参加打歌的人们自行离去,在家等候表演者的到来。
这时,“哑神之舞”才正式开始,在会头的带领下,挨家挨户上门起舞。舞时,灯光全熄,亦无音乐相伴,舞蹈姿势无定,由舞者随心所欲,纵然踩到桌子、椅子、床板也在所不惜,主人反觉吉祥。
这“哑神之舞”挨家挨户地跳,每家大约跳15分钟左右,表演完后在众人的吆喝声中,表演者跳跃出户,表示该户已送走“哑神”。如此往复直至最后一户结束,并在全村老幼的追逐吆喝下到达村边,卸妆后秘密返回。
而且,如果村里某家曾违反村规民约,或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那么“哑神之舞”的舞者是不会进家跳的。“哑神之舞”的会头和舞者采取“一年一换”的制度,且舞者身份绝对保密,村民们对此也见怪不怪,不去探究其中原委。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