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并非是无中生有,它是根据广州当地人文及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慢的形成的,不在一朝一夕。由于广州所在的地理位置也算是一个多雨的地域,当初这么设计多少也是有这方面的因素。
骑楼,广州人对它是再熟悉但是了,旧时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成人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广州没有高架桥,翻风落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雨……
日前在毗邻广东的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以48亿港元保护坐落在湾仔、深水埗、旺角等地的48栋骑楼建筑,香港人认为这些骑楼的设计始于广州,故将它们叫做“广州骑楼”。史实与此恰恰相反,骑楼原非“广州制造”,而是舶来品,源自新加坡、香港等英属殖民地。
早在1878年,香港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状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也想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张之洞:倡议修建“铺廊”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近代广州城市建设从珠江边开始,倡导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觉得广州道路狭窄,交通闭塞,车来马往不便,与“地势增高、堤基巩固、马路宽广”的租界沙面比较,相形见绌。
为了改善广州的交通,振兴商业,张之洞参考了西方国家和地区,个性是香港的经验,伯爵娱乐城推荐在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一经修筑堤岸,街衢广洁,树木葱茂,形势远在其上,而市房整齐,码头便利,气象一新,商务自必日见兴起。
修成之堤一律建筑马路以便开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堤高一丈,堤上共宽五丈二尺,石磡厚三尺,堤帮一丈三尺,马路三丈,铺廊六尺。”
为了方便市民做生意,张之洞主张建的铺廊是为商业交易的需要,从清朝的外销画、照片及建筑遗存看,广州传统商业街道,多由连续铺屋组成,这些铺屋通常表现为三间两廊式的凹入门廊、门廊两侧用砖墙封闭。
即使有个别采用外廊结构,但街道与铺屋之间并没有类似之后骑楼那样的连续公共空间。于是商户在铺前僭建,占道经营的状况十分突出,其肮脏、混乱等状况亟待改变。铺廊既利行人,又便交易,它能够说是广州骑楼建筑设计之滥觞
。可惜这种“铺廊”只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出现过,张之洞早在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离开了广州,其后他所推荐的长堤工程花了17年时刻才完成100丈,他的建铺廊之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陈炯明:采用新式美术建筑
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陈炯明当上了广东都督。别以为陈炯明是一介武夫,其实他当过秀才,曾在广东法政学堂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能讲英文,还懂一些法语,喜好诗歌,公文多是亲自执笔,不假秘书手。
陈炯明甫上任,即下令拆城墙、开马路,要求城门附近之居民在一月内上报业主住户业权、位置材料。陈炯明在下令拆墙建路的同时,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
在1912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此刻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貌。
1921年,时任广东兼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签发《保全五仙观令》曰:“五仙馆既属古迹,应令保全,着官产处,永不投变可也。”由此陈氏或者能够说是保护广州建筑文物第一人了。
同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务必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1922年,陈炯明提出“建设要重精神,毋太旧亦毋太新”。
他关注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对美术建筑的重视,认为“广州市开辟马路以来,一切公私建筑日渐繁兴,莫不能采用新式适合美术建筑者固多,而因循旧法参差不齐者亦复不少”。
于是,陈炯明第一个提出“广州是吾粤首善之区”(见1922年3月2日《饬各机关知照市政厅组织建筑审美会文》),同意广州市组织成立“建筑审美会”,由代表担任会长,会员由代表聘请建筑、美术专家担任。
日后广州市政厅所属各局之建筑规划,如公园、桥梁、校舍及其各种公共建筑物在动工兴建之前,都要将建筑规划图案送交该会审定,检验其在美术上的价值,陈氏已将广州的建筑物看成是“美术的设备”。
你可能也喜欢:
产生于清朝时期的广州骑楼的历史渊源
融汇岭南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内涵
具有哥特风格的中国建筑:广州骑楼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