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拳
孙膑拳是山东一个古老稀有的汉族拳种,在世界上非常独特。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但无文字记载。孙膑拳共三百六十五手由四架组成,分别是母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中架一百七十三手(中架打八方秘传九盘),还有孙膑拳对练及孙膑拐。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属于汉族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远。
孙膑拳广布于山东省境内的一个汉地方拳派,附会为战国时期军事家齐人孙膑所创,但无文字记载。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清末,孙膑故乡青年武士杨明斋学孙膑拳于张姓车把式。杨曾执教于山东省武术传习所,20年代初在青岛授拳,后在青岛国术馆任教至1936年。
他以孙膑拳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使其传播于青岛。孙膑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看似偏离,但击中点却是那样准确。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孙膑拳现主要在青岛、淄博(淄博传统孙膑拳是由高作霖大师所传下来的)、济南流传。
孙膑拳也叫“武子拳”,据说是《清朝·同治》年间,山东莱州府掖北人氏施德所传,其师不详。施德字仲义号逸翁,他一生惟慎,择徒严谨,活到一百另四岁,虽多子多孙,也只选其一子施仁方传承,同时收有一男一女、皆为好友之后为徒,男栾二公、女于秀莲(后收为儿媳改名于娴助),从此,施家沿袭门规,一直到解放建国前,再未外传。栾二公、山东莱州府掖北人,力大无穷,终身未娶,其堂侄栾秉信为人忠厚,长年在外赶脚(赶大车),为求防身、公将所学尽授其侄,侄在外又收山东、东阿县张家楼张好春张再春兄弟二人为徒(二人皆为赶车人),其中一人收山东阳谷县杨廷栋为徒。
杨廷栋,1926年来青岛承接韩魁生(韩去世)的“国技学社”,改名杨明斋,教授孙膑拳。1934年11月“青岛国术馆”新馆在广东路一号建成,杨明斋出任二课课长,杨即打破门规,在青岛广收门徒授艺,从此孙膑拳在青岛民间有所流传。由于杨明斋参加抗日离青,在青授艺时间不长,杨为了推进教授孙膑拳的进度,在众多弟子中,采用了教“大架”不教“小架”,会“小架”的不教“大架”,所以大多数弟子能有机会系统的学练孙膑拳者、实属不多。更由于当时授艺也仅限于“身教、口授、心悟”的方式,惜未能留下有关文字方面的记述。
四通拳
相传四通拳,是由峨眉山传入民间的。此拳刚猛有力,却也钢中带柔,以“透劲”见长。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练习此拳就象练习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一样,会对自己也带来伤害。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拳法中有一很常见的步法“震脚”是用脚来猛烈的跺击地面,暴然增加全身“发劲”的瞬间破坏力。
长此练习会因为过于强烈的震动,会损伤自己脏器和脑神经系统(“震脚”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轻度脑震荡)从而致病。除了杀手“震步冲拳”外,四通拳还讲究“拳法绵密,脚法低暗”,运用透劲的戳踢之法与冲拳杀手并称四通拳“双壁”。辗转腾挪迅速、灵活,拳、脚、膝、肘法皆有。缠斗中还有诸多“重手打穴”的手法,但练之不易、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练习者拳指伤残。
因为时代的发展,真正练习武术的人也越来减少。四通拳也将会面临,后无传人的危险。所以,前段时期中央有关部门还专门由专家带着摄影机来潍坊地区,录制四通拳的影视。既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也对四通拳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帮助。
你可能也喜欢:
详解:山东柳子戏的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
独具特色的山东柳子戏文化
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
你所不知的山东齐鲁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