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
1、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1)自然条件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气候,也为中国人发展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丘陵约占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约占三分之一。中国大部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完备的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条件。同时,中国南北两大水系,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2)农业为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中国人重视土地。在中国文明诞生之初,先人们都是因河而居,在土壤肥沃的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生活生产。这两大流域为中国人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源。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土地就逐渐成了中国人生存的根本。在长期的农耕中,对土地的重视达到了崇拜的程度。“面向黄土,背朝天”就描绘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状况。黄帝有人又将其称为“黄地”,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黄土地就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象征。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三千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经济始终是主体,是社会的经济基础。重视农业,严厉抑制其他妨碍农业发展的生产形式。春秋战国,竞相提倡“耕战”之策,秦汉以后,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农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制作、农书的刊行,被视作社会大事。历代皇帝都坚持“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为理国之道。北京先农坛就是朝廷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推崇的地方,天子和大臣们每年都要到这里举行“亲耕”的仪式。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士、农、工、商”。
(3)中国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合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使得农民与市场脱离联系,他们就在自己狭小的范围内生产生活。一个村民,他最大的活动范围,不超出他临近的集市。他只会围绕着自己小块的、不会移动的土地活动着。因此,他的活动范围非常狭小,他的视野也就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乡村之内。这也就使得小农在生活上、思想上与世隔绝,目光短浅、思想狭隘。
小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个体农民之间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必要的联系,分散、独立是其存在的特征。这样,广大的小农就缺乏联结成为一个阶级的内在的经济联系。所以,严格意义上,农民并不是一个阶级。有时就像一盘散沙,在思想上就体现出了分散性和自私自利性。
你可能也喜欢:
色彩丰富的维吾尔族服饰
壮族黑衣壮传说及传统习俗
壮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
妙趣横生的壮族酒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