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壮族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壮族嘹歌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其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嘹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民族古代原生态的百科全书”。
一般认为,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这里的“嘹”有特定的含义。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娱乐”、“玩乐”的意思。在许多壮族人的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的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俗称“贝嘹坡”,即到岭坡上对唱山歌。由此可见,“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
壮族嘹歌历史
壮族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中就有壮族先民“乘牛唱辽辽之歌”的记载。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辽啦”、“啦辽啦”等衬词,邕宁县壮族中至今仍流传一种歌首引子、歌句衬词及收腔落音均以“辽罗辽——辽辽罗——辽罗”为助音行腔,其俗称就是“辽辽歌”。这“辽辽之歌”就是壮族嘹歌形成的基础。从壮族嘹歌中所反映的内容看,其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
明代随着治所在今平果县境内的思恩府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兼通壮汉文化的壮族文人,他们用古壮字把流传在民间的壮族嘹歌记录整理起来,并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加工和规范,使之得以口头和书写两种方式传播。而今平果县自然就成为其传播的中心地区。根据壮族嘹歌分布地区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有两套长歌和三个短歌,《夜歌》有三套长歌和六个短歌。
您可能还会喜欢:
浅谈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的特征
撒拉族篱笆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奶茶文化对于蒙古族的影响
东巴教,纳西族的独有宗教信仰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