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感兴趣》》闽南地区的别样戏曲,高甲戏起源何处
如高甲戏“掌中傀儡丑”的代表人物林赐福扮演班头爷时,以尖鼻音的油腔滑调刻画人物。口白同样有滑稽化的处理,非匀速,而是破坏性节奏。带有夸张性的戏曲语言,其节奏往往是与锣鼓节奏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同时,高甲戏傀儡丑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表演者将傀儡丑技法与其他丑角行当表演相互糅合。如《送水饭》、《小七行》中,结合闽南传统的“破衫丑”的技法,如《公子游》中结合了一些“公子丑”和“家丁丑”的表演技法。
总之,傀儡丑在戏剧表演美学层面上主要展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性:
1、凸显了戏剧表演强烈的舞台假定性原则。
2、展现出受制于人的机械滑稽的喜剧风格。
3、对造型美的突出。
特别应该予以强调的是,在傀儡化表演中,同时存在着双重的扮演:傀儡扮人与人扮傀儡。前者是傀儡扮演人物角色,后者是演员再模仿傀儡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傀儡成为从角色到演员的重要中介,显示了一种有距离的观看与积极的交流互动。
傀儡戏舞台上呈现的是:从木偶的特性出发,已经过木偶雕刻者和操纵者加工创造的人物,它抓住原有人物某些突出的性格特征、标志性动作与神态,刻意夸大与凝固定型。
而这仅仅是傀儡丑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素材,或者是他们表演时力图达到的效果,但是在人扮傀儡的过程中,毕竟舞台表现的材质是人而非傀儡,因此表演往往着重于模仿僵化、夸张、变形的肢体动作,配合丰富细腻、多层次的表情变化,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并呈双重的扮演。
演员进行舞台艺术形象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把演员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观众。巴赫金认为,言语交际的本质在于独立主体间的对话性。“当听者在接受和理解言语的意义时,他同时就要对这一言语采取积极的应对的立场:同意或是不同意(全部还是部分同意),补充它,应用它,准备实现它等等。(巴赫金语)”傀儡丑演员正是这样一位积极应答的“受话人”,而且他的应答方式是行动,以表演展示对“言语”的理解和自身的立场。
这种“观看后”的表演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既有演员对傀儡化人物的刻意模仿和领会,也加入了演员自己对原人物的理解领悟,继而从演员自身的形体、声音等条件出发进行表达演绎。
无论是傀儡、面具或程式,在某种层面上,我们都可以视之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类型化归纳与把握,它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交流的言语,它是终点也是起点,表演艺术的最终完成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恰如其分地选择、运用、转化与表达。
你可能也喜欢:
高甲戏的发展历史及其兴盛历程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及其分类介绍
最具代表性的行当:高甲戏柯派女丑
戏曲的灵魂:高甲戏的音乐特点解说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