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声腔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法师腔、傩坛正戏腔和傩戏腔这三个发展阶段。法师腔是傩坛法师所哼唱的曲调。旋律多口语化节奏自由,属朗诵体。只是具备了某些戏曲化因素。傩坛正戏腔多属法事程序,正戏腔是发展傩戏腔的基础,其旋律和节奏虽简单,但音乐形象已渐鲜明,行当已成形,唱腔结构已渐严谨。
傩堂戏腔随同傩堂小戏,大本戏的形成而产生。它承袭了全部巫傩音乐的遗产,保持了浓郁的"巫风",成为湖南省戏曲音乐系统中自成一格的古老声腔。
巫傩艺术有着"封闭式"的历史,互相很少进行横向交流。均以当地语言为其舞台语言。因此,强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虽有局限性,但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音乐性。沅陵七甲坪辰州傩戏共有21种曲调,常用曲调有《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特殊情节中亦有《差兵调》、《过关调》,多五声徵、角调式。亦有羽调式和角商交替调式。情调古朴,旋律具山歌特色。
5、傩技:
开红山--用刀砍额头出血,法师用符诀能立即止血。
过火槽--法师在符诀的朗诵中,赤脚走过燃烧充分的木炭堆,能不伤皮肉。
上刀梯--法师赤脚登上二十四把锋利无比的钢刀组成刀梯。
踩火犁--二十四匹犁头烧得红中透亮,法师赤脚踩过。
滚榨刺--用山上长约一寸野刺,扎成刺床,法师赤膊从刺床滚过。
6、傩符(即辰州符):傩符组成有三大部分:
符录:画在黄纸上的字讳,盖上朱红色傩印,贴于门上或戴在身上。
字号:用手或令牌在空中指画或直接画在器物上,由汉字和符号组成。
诀法(分口诀和手诀):口诀,即咒语(有的叫诰);手诀,用十个手指或伸或屈或勾或绞,比划出36诀。
7、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从艺术造型上分,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材料一般用樟木雕刻,所绘花纹及色彩,因人而异。
辰州傩,在湘西五溪地区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辰州傩文化中还保存着古代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是楚文化、湖湘文化之根。
辰州傩戏,是一种介于的古老的湘西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当地许多地方戏剧种(如辰河戏、祁剧、阳戏、花鼓戏等等)的老祖宗。
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的主要传人仅17人,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是这些方面学术研究难得的研究文本。
你可能也喜欢:
傩戏的传统剧目,傩戏剧目分类
戏曲灵魂,傩戏的戏曲音乐表现
流传半个中国的戏曲,傩戏的分类有哪些
盘点所有的傩戏别称,原来是它们呀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