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6月21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夏至日,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几个节气之一,夏至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古时每逢夏至,皇室要进行祭祀,而民间也有各种丰富的习俗。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过去老北京的夏至日是怎么过的。
明清皇帝夏至日到地坛祭祀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地祗”即地神。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祗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
民间祭祖盼消灾年丰
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坛祭祀,民间也有很多习俗。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之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因夏天炎热,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
在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北京人多半选择吃面,有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起来别有风味。吃面时,人们喜欢将面煮熟后用冷水过一下,然后用芝麻酱(或炸酱)、花椒油、老陈醋、黄瓜丝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捣成蒜泥,往上一泼,味道鲜美,还能降温消暑。
老北京还流传“夏九九歌谣”:“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你可能也喜欢:
回南天是什么意思,快速了解回南天
2017夏至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几点几分
夏至养生汤,夏至有什么消暑的汤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