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新的一年你的开始,不管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对春天都有一种美好的向往,经过历史的发展,就有了各种习俗,打春牛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迎春习俗中打春牛是什么意思。
打春牛是什么意思: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唐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而且直接影响并传入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之中。辽穆宗应历九年(969年)正月己丑,也就是1040年前立春这一天,便备好酒,“命殿前都点检夷腊葛代行土牛礼”(《岁时广记》)。
契丹人并于立春这一天举行“立春仪”:皇帝入殿,拜先帝画像、进酒,臣僚再拜。然后皇帝代“幡胜”(冠上的巾饰),并以等第赠臣僚幡胜,“于牛前上香,三奠酒”,由司仪“报春至,鞭土牛三匝”,还有“撒谷豆”、“击土牛、食春盘”等仪式。
同样,金朝也继承了鞭春牛这一迎春的习俗。《金史·海陵纪》明确记载:“立春,观击土牛”。而在金人的诗歌中记载鞭春牛的习俗更是屡见不鲜。“争牛击鼓欲惊雷”(岳春甫:《立春》)、“土牛已着劝牛鞭”(朱弁:《善长命作岁除日立春》)是金代在立春时节鞭春牛风俗的真实写照。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