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
歌仔戏在厦门的发展起起浮浮,潮涨潮落。
三四十年代的兴盛
歌仔戏传入厦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社会上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普通阶级的男女,被歌仔戏吸引得如痴如醉。另一方面,是来自知识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认为歌仔戏纯属诲淫诲盗,在演出内容上选择一些爱情戏,表演上比较随意,是一种危害社会的俗物。
这两种情绪的集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众说纷纭。然而,文化界的大声呼吁,非但没有使歌仔戏被严禁起来,反而有大批的观众被吸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她与普通民众文化需求相适应。歌仔戏是一种极为通俗的戏曲形式,她的语言、音乐基础是闽台人民熟悉的方言、民歌,她产生的根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在这样的矛盾中,歌仔戏反而更显出活力,兴盛一时。
一种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态度。文化本身就是在曲折中发展,被不同的人所接受,所摒弃。最终的发展方向永远都是个谜,任何人都下不了定论。
30年代也是台湾歌仔戏班大量涌入厦门的时期,这些台湾戏班经常往返与台湾与厦门之间,做了大量的宣传。对歌仔戏在大陆的流传扎根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抗战期间,歌仔戏经历了较大的挫折。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厦门岛,整个城市受到了战争的破坏。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戏班纷纷逃离厦门或解散,厦门戏曲活动处在停顿状态。
日本投降后,歌仔戏班有纷纷进入厦门演出,台湾班、本地班、内地班又汇聚到厦门。曾经在逆境中为了生存,进行改良和创新的歌仔戏,又重新融合在一起。
翻开歌仔戏的历史,可以发现,作为闽台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从她的形成到现在,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然而大部分的时候,两地艺术是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两岸的艺术家真正交融的时间只有三四十年代。这宝贵的20年,不仅仅厦门人完全接受了歌仔戏,把她视为本地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而且本地的民间艺人,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台湾歌仔戏的艺人,在将歌仔戏带入厦门之后,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闽台艺术所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手段,然后带到台湾。两地的歌仔戏就是这样不断融合,不断发展,从而使歌仔戏迅速地适应两地观众的欣赏要求,缩短了两地之间的差距。
文化不分地域,海峡两岸的歌仔戏潜移默化的交融,相互竞争,相互交融,在两岸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两岸之间交流的一条纽带。将两岸同源紧紧联系在一起。
可能你也喜欢: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间曲艺:天津时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京东大鼓
柔美的河北井陉拉花文化
上海本土艺术文化:浦东说书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