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再度兴盛时期(1977-1982)
1976年戏曲艺术重新得到了复苏,厦门市芗剧团恢复建制。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重新获得解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久违了的歌仔戏,不仅给观众带来亲切感,而且带来艺术的希望。
1976年省艺术学校恢复建制,厦门开设了芗剧班,招收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吸收前一届艺校的办学经验,芗剧班教学更趋向系统化、正规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了解并融合其他门类的艺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较好地理解、分析剧本,审美视野比前辈人更为开阔,能够了解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有意无意地寻找适应,尽量去创造雅俗共赏的舞台形象。
也随着舞台美术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舞台美术也趋向多样化。灯光在统一艺术构思下,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种文化、艺术的背后,需要的是多种文化和艺术的支撑。只有不断融汇在一起,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才能在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时代是文化的引领者。
歌仔戏转折时期(1983——)
现在我们面临一个现实,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歌仔戏的观众一天比一天减少。目前厦门歌仔戏正处于转折时期,谁也说不清未来的歌仔戏将会如何。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厦门歌仔戏仍保存两种格局,一种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道路,一种是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道路,两者相辅相成。
三、传承
歌仔戏自诞生后,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歌仔戏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保护和发展歌仔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和流行风尚的影响,歌仔戏现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青年人已不再对其感兴趣,这样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歌仔戏的生存和传续。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歌仔戏是闽台两岸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不仅仅具有她本身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她同时也是维系了海峡两岸的纽带,她见证了两岸文化同源,血脉同流。在缤纷多彩的现代,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文化无异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时代的潮流。
可能你也喜欢:
天津古老的婚俗文化:金狮大轿老会
令人难忘的北京的老字号文化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令人怀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