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改革时期(1950-1958)
1950年刚刚结束战乱的厦门,人民的生活还处在困苦时期,当时存留在厦门的戏班不多,主要有福金春和霓光剧团。这个时期,戏班的日子很艰苦,看戏的人很少。
1950年全国开始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提出革除旧有戏曲的不良内容、封建糟粕,以及舞台上、猥亵、野蛮的表演,搜集、审定、修改、保留优秀的传统剧目,团结、教育、改革旧艺人的思想觉悟和提高文化知识,净化舞台形象,纯洁舞台语言。
1951年大陆全面推行戏曲改革运动,明确地提出了“改人、改戏、改制”的方针。
1953年底厦门戏曲开始进行改革,逐步地废除幕表制(即演出前没有剧本,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全凭临场发挥),提高演员表演水平。为了提高歌仔戏,就要重视传达给观众的故事内容的健康与意义,改变舞台演出的随意性,杜绝不良词汇出现在舞台上。
这次的戏曲改革,给厦门歌仔戏带来了新面貌,探求了一条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新路。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更新,革除了旧的班社制度,抛弃了剧目内容封建糟粕,克服了旧戏班遗留下来的不良作风,提高了演员队伍的素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舞台艺术产生制度,适应了整个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以后厦门歌仔戏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仔戏兴盛时期(1959-1964)
由于传统戏曲的改革,幕表制的废除,演剧艺术的提高,对艺人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过去歌仔戏演员都是随团拜师学艺,由于幕表制,演员不需要文化就可以上台。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的普及,演员必须进行艺术创造,理解剧本,诠释剧本,对人物倾注自己的情感。因此,新的时期培养演员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表演手段,而且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
为了培养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新一代歌仔戏演员。1957年6月厦门开了戏曲演员训练班,以专业班为主,还适当安排语文、历史。至1959年,厦门地区已经有两个公办的歌仔戏剧团。
在剧目建设上,该团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整理改编传统戏,又创作演出现代戏,凝聚了众多艺术家创作心血,探求了歌仔戏表现现代生活的创作新路,一批优秀的剧目涌现在舞台上。
音乐上也大胆进行创新,大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又不失原曲的旋律特色。
从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厦门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关系十分融洽,都吸收了大批新生力量,活动相当活跃。
歌仔戏衰落时期(1965-1976)
厦门歌仔戏的发展,到了60年代中期开始收到挫折。1965年,大批演职员被精简离开剧团,留团的人员下乡参加工作队,剧团停止演出。1969年,同安县芗剧团和厦门市芗剧团被迫解散。歌仔戏艺术受到严重摧残。
可能你也喜欢:
独具魅力的重庆梁平年画
天津民间舞蹈艺术文化“大沽龙灯”
风景名胜:厦门鼓浪屿文化
天津艺术“奇葩”--汉沽飞镲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