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队伍到达男家大门外时,此时大门、院落内外已装饰一新,在大门两侧立放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石,安放好专为新娘准备的下马垫,其垫内装有青稞、小麦和盐巴,上铺五彩锦缎,缎上用麦粒摆放或面粉画“雍仲”吉祥图案。男家的主要亲属在门前迎候。西藏各地从新娘下马、进门、入座都有一系列礼俗,大致活动为下马后绕转祭祀象征吉样的白石,踢翻表示不吉的黑石,送亲人中的能说会道者依次赞颂男家的下马垫、大门、看家狗、楼梯等然后新娘才进门入座。各地礼俗大同小异,具有地方特点。
新娘进屋后,与新郎一道坐于主室的正中位置,新娘旁坐伴娘,然后是双方的亲友按辈份长幼围坐一圈。新人的座垫上用麦粒摆放“雍仲”图案。入座后,送亲人首先起身向佛像(佛龛)、房柱、“切玛”及酒坛等赞颂之后献哈达,然后男家向新人及送亲人敬献“切玛”,哈达、酒和茶,男家的好友乡邻也分别向新人及婚嫁双方家人献哈达和礼品。如果亲朋多,客人多,敬哈达献礼仪式要进行很长时间,有时献礼仪式分别安排在几日内举行。
此间,道吉祥者会滔滔不绝赞颂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赞烦房屋、美酒、彩箭等。许多地方还有这样一个仪式:当新郎新娘受献哈达和祝福后,在家人的带领下,一对新人走到屋顶,由喇嘛颂经,祈求家神庇护新娘。这时在屋顶的神垛上要立一根新经幅,立经蟠时,新娘新郎用手摸摸经惜,表示神已接纳了新娘,从此新娘享有同其他男家成员同等的权利。过去结婚时,在迎亲途中和婚礼上,新娘要用称为“布热卡支”的红色徽祖或头巾遮脸,从头上一直垂至胸前。有的在婚礼后的第二日取下,有的一直戴到婚礼结束。现在农区部分地方还有这种习俗。
婚礼时间的长短视主家的经济条件而定,多的有十几天,一般的有五六天,但最少应举行三天。婚礼期间,男家准备大量酒、肉、饭、菜款待客人,亲朋乡邻也会赠送许多礼品。以日喀则江孜班村的婚礼为例,礼品的种类和数量为青棵酒(一般不少于3坛)、酥油(2-5坨)、砖茶(2-3块)、一整腔羊肉(羊腔内装1-2斤羊毛)、一袋青稞和一袋小麦(各80-100斤)、礼金以及给主人家每人一件衣服或衣料。
城镇居民现在以送礼金为主,数量的多少视关系的亲疏而定,但哈达是客人参加婚礼时必须准备的。西藏一些地方还有“守日”的习俗。所谓“守日”,就是与男家关系密切的挚友承担婚礼期间某一天的吃喝开销等一切费用。
您可能还喜欢:
蒙古族皮革文化,你了解吗?
解析:白族三月街文化习俗
白族三道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哈尼族十月年的特色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