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子的组成是两根辕木、九根横撑、八根竖撑和两根车厢盖。车轮部分,由一根轴、两个车毂、三十六根车辐条和十二根车辋构成。勒勒车有两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勒勒车的车辕木、车厢盖和轴鞍,要凿出相关的竖卯眼;车辕木还要凿横卯眼。横撑和竖撑开出相应的榫头,连接车架子。车轴的两头削细削圆,里粗外细,两头凿轴辖孔。每个车毂的正中打通轴孔,也是里粗外细;周围凿出十八个车辐卯眼;卯眼在车毂的正中以里,垂直又略向外倾斜。
车辐条的根部做无肩榫,头部开单肩榫,两段的榫头呈九十度角。勒勒车的每个车辋,用弯木作成,开凿与车辐条榫相适应的三个卯眼;两头作成相互适应的开口卯和双肩榫头。车辐条的根部打进轮毂的卯眼里,拉好头部的榫肩,安装上车辋。车轮上到车轴上,与车架子上的轴鞍连接起来,勒勒车的制作基本结束。制作勒勒车,只用锛子、斧子、凿子和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技术工艺简单易学。但是,在勒勒车制作的技艺里,还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体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除此之外,骆驼曾经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为当地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来源于驼产地居民驯驼、牧驼、控驼、乘驼、育驼、护驼、祭驼等朴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简洁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它畜用器具,是独具一格的。
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其中笼头又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母驼系绳;缰绳又包括驯驼绳、套驼绳、骑驼绳、大绳、蹄绳、拴绳。鞍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中还包括鼻棍、驼铃、驼印用具、阉驼用具、驼褡裢等。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
总之,蒙古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力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有限度的向自然索取是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前提。
您可能还喜欢:
历史悠久的壮族蚕丝文化
普米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源远流长的福建妈祖文化
优美的壮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