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天父地母”、“禁草生而锄地”的宗教信仰和法律意识
(一)“天父地母”宗教信仰中的生态理念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宗教主要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和佛教的生态观深刻地影响着蒙古族传统的生态理念。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教一开始是多神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天地神、山水神、风雨雷火等自然诸现象的神灵、各种动植物之神等)和祖先神灵。
后来逐渐形成主神教,把天作为主宰一切的、决定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天地神占重要地位。天神腾格里,即“长生天”,主宰一切,是蒙古人的最高神灵,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地神“额土根额克”养育一切生物,掌握万物生长。蒙古人把天比做生身之父,把地比作养身之母,于是产生了“天父地母”说,有了敬天地之俗。“天父地母”是蒙古人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和谐理念。有了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大自然被萨满教赋予灵性,被重构,再生,超越原有纯粹自然的属性,被神格化和人格化。
蒙古民族的生态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宗教信仰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经过千百年的潜移默化,积淀为一种生态保护的遗传基因。
13世纪元朝开始,蒙古上层改信藏传佛教中的萨迎派(红教),但广大牧民仍信奉萨满教。到16世纪70年代,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俗称喇嘛教),并由土默特蒙古部落传遍整个蒙古地区。喇嘛教在蒙古游牧社会中流行,是因为喇嘛教的某些教义与主张迎合了蒙古游牧民的心理。
由于萨满教宣扬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大封建主死后,要用人畜殉葬,滥杀牲畜来供奉死者的灵魂,对畜牧业发展不利。黄教反对杀生祭祀活动,从而获得了蒙古牧民的好感,为古代蒙古族游牧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在蒙古的喇嘛教体系中,所反映出来的因果法则、慈悲心怀、地关系中的一种生态哲学,此种宗教观在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您可能还喜欢:
斡日切: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
怒族特色民居:千脚落地房
你所不知的瑶族礼仪文化
怒族不可思议的桥:“溜索渡江”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