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舞歌
羌语称“萨朗”,即羌族的集体歌舞形式。按歌舞环境的性质可分为两种:
1、丧事萨朗:羌语称“乃布格惹木”,意思为丧事的歌舞,系边舞边唱,专用于老年人谢世后的丧葬吊唁活动。歌唱时多采用男女声合唱式对唱,歌声哀怨凄凉,节奏性强,舞步深沉缓慢,气氛忧郁悲伤,情绪庄严,唱词多表达对死者的赞扬与怀念和对亲属的安慰。
2、喜事萨朗:羌语称“勒鲁惹木”,一般在各种喜庆节日时表演。歌唱时多为同声或混声合唱;歌词大多用衬词,无具体的含义;歌唱节奏和强弱交替的节拍感明显;曲调短促;调式多有交替现象;两个声部之间为分声部的支声织体,表达了羌族人民乐观豪迈的情绪。
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1、演唱形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羌族的多声部演唱形式,大多有着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组织形态,其组合类型和特点以同音色(男声或女声)的合唱或重唱为主,也有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较少采用混声的组合形式。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
(1)劳动组合方式:不同组合形式的多声部劳动歌曲,依附于不同组合方式的生产劳动。由于羌民族大多数的劳动是男、女分工进行的,因此羌族多声部民歌多以男、女分唱的形式出现;
(2)自然环境:羌族人民的生活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历来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此种条件下生存,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起劳作,自然就在民歌演唱中形成以合唱为主的形式;
(3)生理特征:由于在生理特征上男、女音域各异,按自然音域混声合唱,声部间的距离过大,便会产生间隙的分离效果,而相同音色的合唱或重唱,其音色较容易协调,因而羌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以同音色的合唱或重唱为主;
(4)生活风尚:“男声合唱”主要用于祭祀或酒宴上,而“女声合唱”则主要表现在陪伴新娘或以妇女为主的集体活动中。因而多以同声合唱或重唱为主。
您可能还喜欢:
释比文化:羌族特殊的历史文化
独具特色的藏族造纸技艺
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毛南族民居
瑶族酒文化,瑶族“三关酒”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