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演唱方法。羌民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无论参加合唱的人有多少,始终只有一人演唱高声部,并且这个人担任该曲的领唱,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演唱低声部。其中,担任领唱的,一般都是嗓子好、演唱经验丰富的歌手。在演唱方法上颇为特殊,即男声多在开始的长音处用慢速的大幅度颤音,有时也用高亢的假声;女声多用平声高腔,最高音区有时也伴随着假声或颤音唱法。
3、演唱特点。大多数羌族歌手采用徐缓的中等速度演唱多声部民歌且广泛运用中立音和“摇声”。如常常把音阶中的部分音级自由即兴地唱得略高(微升—升)或略低(微降—降),或从上一音到下一音自然下滑。这种“摇声”的技巧,主要是受羌族语言声调起伏关系的影响,使其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4、声部构成及声部之间的关系。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是领唱与合唱组成的二声部,有时合唱声部人多,偶尔也会出现三个以上的声部。二声部的进行方式在民间歌手中有“一个唱细点,一个唱粗点,要有底脚”和“两头平,中间鼓”的说法。
即领唱先起唱旋律声部,合唱声部则相隔一拍或数拍与领唱声部重叠且常常重复领唱的起音,但随后一定要唱出低声部的感觉,与高声部形成分声部式的支声合唱或重唱。两个声部曲中的结合:横向多为同词同节奏,少数歌曲中合唱声部压缩模仿领唱声部,从而形成一定对比;纵向则自由灵活,音程的结合有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等,且二度音程的结合最为常见。曲末通常为同音结束且喜用慢速的颤音唱法的长音。
5、节奏与节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节奏、节拍有自由与规整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与多声部民歌的体裁有相应的联系。山歌、酒歌、风俗歌中,多数节奏、节拍均较自由灵活而多变;劳动歌、舞歌的节奏、节拍多数鲜明、整齐。多声部民歌的基本节奏形态有均分及非均分两种。均分节奏大多出现在劳动歌或舞歌中;非均分节奏以短长型及长短型运用较多,多出现在酒歌、风俗歌等羌族古老的民歌题裁中。
6、音阶调式。羌族多声部民歌以五声性六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五声音阶和四声音阶。在调式类型上,主要分为单一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功能性交替调式:在多声部民歌中运用最多,以羽与角、商与羽的五度功能性交替调式和角与羽、羽与商的四度功能性交替调式为主;色彩性交替调式:以羽与徵之间的大二度和角与徵、羽与宫之间的小三度为主。
7、歌词特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除歌唱者即兴编创之外,大多由世代相传而来,有的相当古老。因此,有时演唱的多声部民歌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歌词结构与音乐结构结合紧密。
综上所述,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千百年来,始终与羌族历史、羌族礼俗、羌族文化以及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映衬着羌族先民艺术创造的历史光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当今羌族聚居地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结构,导致现在许多羌族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而是更倾向于大众化的流行音乐。
您可能还喜欢:
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饮食文化
令人诧异的毛南族传统节日
藏族独有的民俗文化:藏族哈达文化
毛南族的两大文化瑰宝是?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