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武打套数多采用民间舞狮的“武狮”(亦称“台刂狮”,参见《泉州民间音乐舞蹈-舞狮》),配以大锣大鼓,由一群武士装扮的艺人,手执武器与雄狮搏斗。“宋江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
清·道光一至四年(1821-1824年),南安县岭兜村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竹马戏艺人及归侨合办了“合兴班”(时称“三合兴”)。合兴班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的剧目。此外也吸收一部分戈阳腔、昆山腔、徽戏的剧目及表演艺术,演出《狸猫换太子》、《逼宫》等。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故高甲戏一度又称“合兴戏”。
清末“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近百年始称高甲戏、戈甲戏(台湾称九甲戏)。解放后,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1963年,泉州高甲剧团到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等巡回演出王冬青创作的《连升三级》及《许仙谢医》等优秀剧目,倾倒京津、大江南北。在京演出期间,郭沫若题诗赞誉泉州的高甲戏艺术是“南海明珠”。1994年该团的《大河谣》新编历中剧晋京献演,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此外,1995年南安高甲剧团的《大汉魂》,喜获第五届文华奖。1996年安溪高甲剧团的《玉珠串》也荣获第六届文华奖。至此,泉州市夺得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文华奖“三连冠”。
分布区域
高甲戏分布于闽南语系地区,即泉州市及其所辖各市、县。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以及跨地区的厦门市和三明市的大田县各有一个国办高甲戏剧团,从业人员约500余人。这些市、县同时又拥有数量不等的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其数量比专业剧团还多。据台湾网站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尚有活动的高甲戏职业剧团计有彰化县伸港乡的“新锦珠剧团”、员林的“正新丽园”、台北三重的“新金英”等”,文中还说“彰化县境曾经出现之九甲戏(即高甲戏)剧团,有三十二个团体之多”。
金门岛的“古龙头高甲研究社”在2001年也曾两度前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访问与艺术交流。
东南亚诸国华人聚居地,均有业余高甲戏剧团或职业高甲戏剧团,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就有四个。它们是:“福建班”,班主:曾美华(职业剧团);“南国剧社”,班主:陈永福(职业剧团);以及“金来香剧社”与“金秀春剧社”(均为非职业剧团,班主不详),分布在华人区的王彬街及总统府附近。
戏曲音乐
唱腔
结构形式为曲牌体,常用曲牌有[浆水令]、[玉交枝]、[双闺]、[福马郎]、[北调]、[水车]、[大环着]、[胜葫芦]、[望远行]、[金钱花]等,还有吸收民间小调如[病子歌]、[担水歌]、[长工歌]、[灯红歌]、[五更鼓]、[十步送哥]、[十二生肖]、[守节歌]、[雪梅歌]、[廿四拜歌]等。
调式以商调式为最多,宫、羽调式次之,徵、角调式较少。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调门分洞管、品管两类,洞管以洞箫的管孔命名,有五空四伬调(C调)、倍士调(D调)、四空调(F调)、五空调(G调);品管以品箫(笛)的管孔命名,有小工调(E调)、品倍士调(F调)、小工四空调(A调)、小毛弦调(B调);品管比洞管同一孔位的调高小三度。节拍形式有紧七撩(8/4拍)、紧三撩(4/4拍),紧一撩(2/4拍),紧叠(1/4拍)、慢头(散板)等。用泉州话演唱,同腔同调,本嗓发声。
器乐
由锣鼓经和大小吹组成。
(一)锣鼓经
有通用的和专用之分。通用的有[空关]、[大碰场]、[三催紧]、[正滚四大柱]等;专用的有[三不和战介]、[文四大柱]、[小锣介]等。配合唱腔、道白和曲牌音乐的鼓点,分别称为曲介、白介、牌介;用大锣鼓演奏的称为大锣鼓介。
(二)大吹
用大嗳(大唢呐)主奏,配大锣鼓介,用于各种排场,如[傍妆台]、[文弟子]、[武弟子]、[点绛唇]、[静板]等。
(三)小吹
用嗳仔(小唢呐)或品箫(笛)主奏,配小锣鼓介,用于各种文戏场面,如[北元宵]、[柳青娘]、[火石榴]、[粉红莲]、[北上小楼]、[小开门]等。
乐队乐器
传统乐队6人,文乐以南嗳(小唢呐)为主,其次是品箫(笛)、大嗳(大唢呐)、二弦;武乐有鼓、板鼓、大锣、碗锣、大钹、小叫、响盏等,后增设琵琶、洞箫、三弦、短笛、二胡、京胡、瓢弦、月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队也相应扩大至10余人。
特色乐器有南琶、南嗳和响盏。
可能你也喜欢:
茶马古道上的艺术曲调:芒康弦子舞
充满“泥土味”的剧种:广西彩调
独具特色的桂南采茶戏-贵贤采茶戏
刚柔并济的民间艺术“桂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