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戏曲音乐的一朵奇葩“高甲戏”

第一星座网 作者: 匿名4236人在看

  厦门是一座文艺气息浓厚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慵懒,正因为节奏的缓慢,发展没那么迅速,反而保留着大部分的历史古迹和古老文化。其中就有奇葩的“高甲戏”,那么,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厦门文化里的“高甲戏”吧!

厦门戏曲音乐的一朵奇葩“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曲起源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

  宋江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的妆扮故事,据万历年间泉州府经历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台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妆扮故事……”。清末明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

  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继之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据老艺人陈坪司(1884-1956)说,听其师父辈辈相传,宋江戏清初就已存在。当时从他口中记录了几首久已失传的曲牌,如《论臣职》、《安可义》、《拿杀》、《马敌将》等这些南音,亦非民歌,唱腔咬字,均带“官音”(即带有浓厚闽南语腔的普通话)。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套数多采用民间的“杀狮”,配以大锣大鼓,一群由艺人装扮的武士,手执武器与演员装扮的雄狮搏斗。如今高甲戏里的“冷煎盘”、“大碰场”、“凤尾摆”、“老鼠枪”等武打科套仍保留“杀狮”的传统。同时吸收不少提线木偶的表演动作,俗称“傀儡打”。“宋江戏”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

  可能你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厦门端午节龙舟赛
  “多才多艺”的厦门功夫茶文化
  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种“河北评剧”
  河北汉族地方戏之一的哈哈腔

展开全文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测你八字命定的吉凶祸福:
八字精批
共有8条信息1/81234...78下一页尾页

相关推荐

2024年情感受挫的星座 分手概率高的星座富贵人面相特征 圆润脸型显富贵男人手掌看相 左手还是右手?最冷酷的星座 哪些星座最无情属虎人寿命长吗 长寿有望属马人最旺的年龄 起大运的年龄
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

编辑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