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犹太教在美国兴起后,曾在较长的时间里否定、排斥犹太文化中的民族性因素。但现代反犹太主义的兴起,已使许多人的“解放梦”破灭,并已使他们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得以复苏。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更促使改革派对自身反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一贯主张进行反思,1937年的《哥伦布纲领》标志着犹太教改革派对犹太文化中的民族性的认可与接受。
以包列建国后,大批移民开始流入,文化差异成了“比安排衣食住行及社会就业更为棘手的问题”,融汇这些差异被称作是“把犹太移民造就为真正的以色列国民的最关键要素”、“以色列完成其民族融合使命的基本条件”。在建构新的国民文化的过程中,只能以传统的犹太文化为基本的锲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色列社会的整合,才能使更多的犹太人来到这块“XX者的聚集地”。但20世纪下半叶的犹太社会已不同于前解放时代,经过了启蒙运动及现代民族、民主思想洗礼的犹太人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宗教热情整体下降,世俗犹太人越来越多,他们显然疏远宗教,但不怀疑自己的民族身份,这就产生了大批“世俗犹太人”。为了适应这一现象,以色列政府特别强调犹太文化中的民族性成分,使“民族家园”具有号召力,从而提高了以色列在世界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为以色列社会的发展赢得了不可或缺的外援。
世界性
犹太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但这一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自身所具有的“世界性内涵”,也就是说犹太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特质的文化”。当然,“世界性特质”与“世界性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具有了后者的某些品质与表象而已。犹太文化的“世界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交往的世界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犹太民族恐怕是交往最频繁的民族。远古时代,犹太人与西亚地区的迦南人、亚述人、腓力斯人、巴比伦人等广泛交往。交往的结果使犹太教从其他地域宗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此后,犹太人作为被征服者又与希腊、罗马文化有了交往。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与扬弃,最终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一起孕育了基督教文化。公元1世纪,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大流散”把他们卷入了一种强制性的交往之中,从此,“地球成了他们的祖国”。这种特殊的历史遭际,使犹太人的交往活动远远超越了其他民族。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堪称为意义深远的一次历史大交往。犹太人第一次勇敢地去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吸取近代科学文化的洪流之中,并以“重筑犹太教”、“培养科学精神”为口号,力图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可塑的、始终适应环境的有机的民族文化”。这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离不开历史交往。启蒙运动的诱发力,正是在历史交往过程中使犹太人通过对比自身的民族文化与日益发达的西方文化而产生了一种空前的危机感;而这一运动开展的结果又促成了犹太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历史交往。
您可能还喜欢:
佛教大悲咒的来历和意义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许少锋:非佛教徒进入寺庙的禁忌
令人捉摸不透、神秘的印度教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