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伶辈出
闽南地区(晋、南、惠、同、安、永、德)约
有从艺高甲戏人员2500人以上,而且名伶辈出,各有造诣,享有盛名。自民初以来,到20年代末,知名的脚色有:洪金乞武旦。洪玻璃花旦,艺名“洪玉华”,1922年随吕宋班赴菲律宾演出,以《凤仪亭》貂蝉、《卢俊义》贾氏等花旦行人物,名扬南洋。
胡玉兰高甲戏坤角第一人,花旦、武旦、青衣、文武小生皆精,声色艺俱佳。17岁(1913年)即为三妹班台柱,先后到东南亚诸国演出,轰动南洋。以《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两国王》王宝钏、《征西》樊梨花等及丑旦小出戏最为拿手。
郑文语老生、红北皆擅,尤以饰关羽蜚声海内外,有“关帝爷”之称。善于博采众长,融为己有。门下高徒有:董义芳、洪金乞、陈清土、陈清河、施仔俊等。
董义芳文武老生兼红北,唱工宏亮高阔,有“铜钟声”之誉,善取京剧精华,创造优美工架,讲究发音吐字,须功、扇功称绝。以《鸳鸯扇》云安、《凤仪亭》王允、《单刀会》关羽、《伍建章草诏》伍建章、《取长沙》黄忠见称。
陈清土以黑须老生为擅,表现疯癫、痴呆、惊恐的状态,惟妙惟肖。李火船绰号“海中烟”,有“睡钉床”特技,擅演《两国王》薛平贵。
陈清河武生,又能反串旦行,擅演吕布、周瑜、赵云一类大将。
洪万泳二花、红北,艺名“万钟鸣”,以关羽“倒拖刀”最具特色。
许红绿大花,声艺俱佳,人云:“有红绿声也无红绿行(科步),有红绿行也无红绿声”。
吕波擅大花,正反面人物皆精,表演工架漂亮,尤以眼神。声调运用臻于其妙,饰《瓦窑答》王允、《卖厚烟》曹虎、《薛蛟充军》张槐、《寇准摘印》潘仁美、《斩黄袍》郑恩见称。
黄琵琶人称“琵琶丑”,表演自成一格,以面部表情变化表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最为著称,他声音脆亮、口齿清晰,道白流利,而得名“黄韵清”。
其他著名脚色与师傅还有陈坪、李真亏、李水强、李水阁、洪三篇、洪维吾、卓水杯、洪加走、洪大钦、洪仔等、洪仔喜、陈仔宗、洪元章、蔡文树、洪万耀、洪金练、施仔觅等。
三、出国献艺
本时期到东南亚华侨聚居国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亚、缅甸、泰国演出的班社有:
福良兴(1893-1896年)
金全兴(1894-1899年)
福庆兴(1915-1921年)
福美兴(1919-1920年)
吕宋班(1922-1923年)
金和兴(1923-1929年)
大福兴(1924-1927年)
福连兴(1924-1927年)
金福兴(1925-1930年)等
随班出国的艺人200人以上。他们在国外华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好评如潮。也与赴该国的京剧班社观摩交流,切磋技艺,吸取了京剧大量的剧目和表演程式,在演技上有显著的提高。
四、剧目丰富
高甲戏脱胎于“宋江戏”,又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突破剧目限制,丰富演出剧目。剧目有吸取自木偶戏、京戏,也有取材自章回小说,如《三国》、《说岳》、《隋唐》、《楚汉》、《施公案》、《彭公案》、《粉妆楼》等传统剧目共600多本。由于剧目的开拓,必然在表演、音乐、武打等方面,作全面的改革创新。它在表演上吸取木偶戏的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又汲取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则大量取自“弦管”。使高甲戏的艺术更臻完善,独具风格。
高甲戏大多为幕表戏(即“桶戏”)。幕表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幕表定型化的传统剧目,一类是幕表即兴化的新编剧目。前者经历了几十年、几代脚色长期舞台实践,锤炼出一套符合人物性格的表演规格,形成唱、做、念、打固定的程式,一招一式都已相对定型,不容许随心所欲地临场发挥,不容许即兴地增减,此中蕴含着精湛的表演艺术,也有高难度动作,没有师傅的传授,再好的脚色也寸步难行。此类剧目应视为那个历史时期高甲戏的精品,可为后代继承。这类剧目有:《斩黄袍》、《收水母》、《太极楼》、《两国王》、《大金桥》、《扯玉带》、《辕门斩子》、《绞胡奇庵》、《双报仇》、《鸳鸯扇》、《秦琼倒铜旗》、《郭子仪拜寿》、《国母走》、《宿草庵》、《樱桃会》、《走麦城》、《屯土山》、《黄鹤楼》、《打黄盖》、《古城会》、《凤仪亭》、《蒋干盗书》、《失、空、斩》等,及一些传统折子戏。后一类是演出前由师傅(或掌班)口授故事情节,按幕表套路由脚色即兴表演,随意性强,唱什么曲牌也由脚色临场暗示予鼓师,戏可长可短,临时增删。这类剧目,只不过向观众敷衍故事,艺术平庸,无法继承。
可能你也喜欢:
天津古老的婚俗文化:金狮大轿老会
令人难忘的北京的老字号文化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令人怀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