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60年代初,新编古代戏《连升三级》等,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
高甲戏《连升三级》首先遭到冲击,被当作“大毒草”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作者王冬青被揪斗,关进“牛棚”。接着剧团被解散,大批名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闽南各地的高甲戏剧团相继恢复并进入振兴时期。1982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香港演出,带去剧目《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以及一台丑旦小戏。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辂编剧的《凤冠梦》,参加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表演、舞美、演员等7项奖,并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来团观摩丑角表演。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评。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省艺术节表演。此外,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创作的一大批新剧目如《颠倒乾坤》、《真假王岫》、《高平关》、《施琅将军》、《唐宗逸事》、《开元序曲》、《南海明珠》、《唐山情》等均获省级剧目奖。
1993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河谣》获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及优秀编剧、导演、表演等奖项;199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大奖”、曹禺剧本文学奖与“五个一工程”奖。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获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优秀剧本、导演、音乐等奖项,并于1994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
同年3月5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金门演出。
《大河谣》于1995年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的特别荣誉奖;《大汉魂》获1995年全国“文化新剧目奖”;《玉珠串》获1996年全国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1995年曹禺戏剧文学奖与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同时,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演出《审陈三》,在’96中国(湖南)第4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及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在1996年第20届省戏剧会演上,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金魁星》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导演、音乐等奖项,并于1997年10月,赴成都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福建剧展演出。
一个剧种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由经历孕育、发展、成熟、鼎盛的全过程。“宋江仔”的兴起,是高甲戏的孕育期;此后与“竹马戏”或“四平戏”的合流,艺术上获得发展,才形成高甲戏;又经历初创阶段,吸取本土姐妹艺术品种(如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外来的剧种如弋阳腔、京剧等)的表演来丰富自己,艺术上趋于成熟,乃至清末民初年间成为闽南最大的地方剧种。其重要标志是:
一、班社林立
仅晋江、南安两县,就有近百班,较有名气的有:“福良兴”(1902年)、“福荣兴”(1902年);“金成兴”(1910年)、“新福和”(1913年)、“福庆兴”(1915年)、“福美兴”(1915年)、“福泉升”(1915年)、“吕宋班”(1922年)、“福金兴”(1922年)、“福庆成”(1924年)、“金福兴”(1924年)等。
可能你也喜欢:
独具魅力的重庆梁平年画
天津民间舞蹈艺术文化“大沽龙灯”
风景名胜:厦门鼓浪屿文化
天津艺术“奇葩”--汉沽飞镲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