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戒律对藏语言文学的影响
佛教戒律是佛祖在世时针对当时的情况随机制定的,因而在《律经》中就有许多关涉僧俗徒众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古代印度、尼泊尔地区的风俗画卷。内容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其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律经及其注疏的翻译也使藏语言文字中增加了为数众多的新名词,其中包括地域名、饮食谷物名、衣着名、行业名、人体器官名、时辰名、生活用具名、动植物名、医药名、动作行为名、数字名、度量衡名、货币名等等。这些具体词汇收人了《丹珠尔?佛学分类词典》、《龙朵喇嘛文集》、《古藏文词典》等诸多词典和有关语言文字的着述中。
卷帙浩繁的律疏中不乏构思精巧、文笔优美、修辞典雅之作,为藏族文学艺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如根敦珠巴的《毗奈耶广因缘经》就是这样一部颇具文学色彩的律学典籍。另外,在藏族文学作品中,宣扬佛教思想的题材占多数,而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受佛教戒律思想的影响,作品所歌颂的人物的优秀品质大多为自律、善良、宽容等。在许多为高僧大德们歌功颂德的传记中,“持戒自律”始终是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律根本经》独特的行文风格也丰富了藏文的文体形式。二、藏传佛教戒律对藏族制度文化的影响政局和法律作为阶级专政的工具,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价值观。藏族封建农奴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目的,利用佛教思想作为其统治的辅助工具,对藏族人民施行了更为深刻和更具隐蔽性的压迫和剥削。佛教戒律对贯彻实施佛教思想的保障作用,被统治阶级运用于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中,具体体现在政局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上。
(一)对政局制度的影响
1、以“十善法”为指导思想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但是,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吐蕃建国初期,由于数千年来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藏族各部落依奉原始宗教本教及各自祖先的不同神,各自为政,战乱频仍,相互残杀的隐患仍未彻底解决,藏地无法长治久安,进而发展经济和文化。建立一种统一的思想成为问题的关键和迫切的需要。
当时吐蕃的邻邦如唐王朝、印度、尼泊尔、于阗等正是佛教兴旺,声名远播之际,松赞干布也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了佛教这一在当时社会最高而最具魅力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吐蕃的思想武器。他派遣青年前往印度学佛,创制文字,翻译佛教经典,修建大、小昭寺等寺庙,以法令形式要求臣民们皈依佛教,以佛教的“十善法”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和教化人民的方法。
继松赞干布之后,又经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等几代国王的努力,佛教思想才得以在藏地逐步由宫廷走入民间,占据统治地位。吐蕃国力也得到大大加强,一跃成为称雄中亚的强国。上述三位国王也被尊奉为“三大法王”和“三怙主”,即观世音、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纵观这几位吐蕃法王的治国方略,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古印度也号称“法王”或“转轮王”的贵霜王朝国王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贵霜王朝是1世纪至3世纪时期的古印度强大的政权,其时正值大乘佛教刚刚兴起。阿育王扶持并借用大乘的佛教思想,创立了一套佛教政局治世法。他除了在都城设立佛教政局施行的总部阿育王僧伽蓝,在各地建造教化中心如来神庙之外,更制定了教化的运作制度,设立有中央及地方各种僧俗官员,共同负责全面推行其政策,这种有组织性的政局教化设施,即是其佛教政局制度化的基础。
您可能还喜欢:
浅谈:黎族酒文化
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回族语言文化
回族的一道风景线,回族建筑风格
回族饮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